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宮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醋。

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端午紀念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匕,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匕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青的忌辰。伍子青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青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人楚都鄒城。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青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青,夫差信之,賜子青寶劍,子青以此死。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匕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習俗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掛艾葉宮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宮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用宮蒲作劍,插於門嵋,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人江中,以祭祀屈原,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的紀念與習俗

遊百病:此種習俗,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