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食品大都被捧為健康食品,而中餐很多卻被視為不健康?

原產歐洲的橄欖油、奶油、葡萄酒、檸檬等都被視為健康食品,大受追捧,現在歐美也是主產區大量出口到亞洲,供所謂高端人士享用。而中國人吃了上千年的豬油、炒菜、鹹菜、酸菜卻被認為是不健康的,是土包子們吃的食物,很奇怪中國人吃了那麼多不健康食品卻吃成世界第一大民族,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歐洲食品大都被捧為健康食品,而中餐很多卻被視為不健康?

中餐的味道雖是大多數中國人心頭喜,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湧現,中餐的某些“糟粕”也該引起重視了。

“垃圾食品”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歐美,所以人們熟知的“垃圾食品”就包括:漢堡包、比薩餅、糖果、汽水、高果糖飲料、油炸馬鈴薯片、油炸薯條以及醃漬品等等。由於這些食品往往是快餐工業所提供的,很多時候人們就把“垃圾食品”等同於了“洋快餐”。

但如果僅以“提供單調的熱量或提供的某些營養素遠超人體所需”這兩條標準看,實際上許多常見中餐也脫不掉“垃圾食品”的帽子。“洋快餐”的危害性並不在於它是西餐,而是其營養單調,更有高溫加工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而中式食品製作中煎、炸、烤、烘、爆炒等高溫工藝的運用實際上也不比“洋快餐”遜色。

此外,國人熱衷於用熱量、膽固醇這樣的指標來指責“洋快餐”,卻很少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中餐本身。這種忽視使得中餐帶上“健康”的假象,以一些常見的中餐為例,只在熱量這一指標上,中餐就不輸“垃圾食品”:香腸、臘腸這類風乾醃製類肉食含有的熱量大約是283大卡/100克,相當於6塊洋快餐的炸雞塊(286大卡);東坡肉這類食物的熱量更是高達534大卡/100克,相當於10塊油炸雞塊或者1個大份炸薯條;再看相對清淡的白切雞和水餃,每100克的雞肉熱量也會接近200大卡,而常見的豬肉水餃20個左右熱量也會接近800大卡;而諸如年糕,湯圓,糖醋排骨,梅菜扣肉這類常見菜的熱量也都較洋快餐更甚。

為什麼歐洲食品大都被捧為健康食品,而中餐很多卻被視為不健康?

早在2007年,美國的一家消費者協會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就公佈了一項報告,其中就告誡在西方的中餐愛好者:“中國菜熱量高,應該忌口”。該中心的營養研究主管利伯曼具體解釋道:“中餐雖然有很多蔬菜,但並不代表就一定有利健康。一份炒青菜有900大卡以及2200毫克的鈉。這個結果不符合很多人的印象,因為很多人都以為蔬菜的卡路里都很低,但因為油和鹽的過量使用,卻使得其甚至超過了一般的煎炸食品的熱量。而一些中國小吃也有很高熱量。6個豬肉蒸餃的熱量為500大卡,幾乎等同於煎炸食品的熱量。”2010年,英國也頒佈了一個類似的報告,報告顯示,如果選擇中餐中使用煎炸炒等烹飪方法制作的食物,一份普通份量的中餐外賣將含有相當於一酒杯容量的脂肪,約有2823大卡;而一般的外賣食物平均約含1500大卡。

與西方的食物不同,傳統中餐被認為較少使用動物性食材,因而也更健康。不過,雖然傳統中餐較少使用動物食材,但對口味的追求卻使得中餐鍾愛於使用油和大量的調味料。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高達85.5克的脂肪攝入中,其中一半多(44克)是通過烹調油攝入的。可以說,中餐重“油”當之無愧,而重鹽重調料的情況也類似,中國人的人均鈉攝入量也遠超推薦攝入量。

現在,隨著物質的豐富,國人獲得動物性食材變得越來越容易,但“大油大味”的烹飪方式卻沒有變,甚至變得變本加厲。而這種對“大油大味”的追求實際上還有科學論證,2009年哈佛的一項研究表明,攝入過多的高能量食品將觸發大腦中類似上癮一樣的神經反應,這會阻礙多巴胺釋放。換句話說,吃的高能量快餐越多,我們產生相同快感所需要的多巴胺也就越多。該研究指出,這跟吸毒和肥胖症擁有相同的機制。

為什麼歐洲食品大都被捧為健康食品,而中餐很多卻被視為不健康?

正是基於這種生理反應,很多餐館也通過不斷的“營養加載”滿足食客的需要。根據《健康報》2010年的報道,一項北京、上海、廣州餐館就餐者飲食狀況的調查表明,選擇在餐館就餐者的膳食結構非常不健康。主要表現是,穀類食物少,動物性食物多,能量、脂肪、鈉的攝入量均顯著高於推薦攝入量,導致脂肪供能比高達47%(合理比例是小於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卻僅有29%(合理比例是55%~65%)。

此外,在中國文化裡,食物還承載著很多食物之外的意義。比如,小蔥拌豆腐、番茄炒蛋這類食物,被約定俗成地定義成了“平民食品”和“家常菜”,很難想象,一個人能請客人吃這些食物。而魚翅燕窩、雞鴨魚肉,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在西方社會里,食品就是食品,沒有那麼多的含義。在很高檔的飯店裡,牛排之外上一整個烤好的土豆或者紅薯也很平常。這種對食物意頭的講究,也使得中國人更容易使用高熱高油的食物。

另外,對豬肉這類“紅肉”的喜愛,偏愛高膽固醇的動物內臟,也使得中國人的飲食越發不健康。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佈的一項研究結果:吃紅肉與較高的早逝率有關係。特別是會加大患心臟病、結腸癌和其它癌症的風險

偏愛高溫的烹飪方式也使得中餐營養的豐富性受到影響且不環保。

中餐是偏愛高溫烹飪的,尤其是“炒”,但這種方式卻很容易使得蔬菜等食材的營養流失,喪失大量的維生素。而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佈的報告,用高溫油炒或者幹炒,都會使得食物產生疑似致癌物丙烯酰胺,其中土豆和蔬菜含量最高。(歐美快餐採用的油炸土豆方式也會產生此物質,但由於其蔬菜多采用生吃的方式,並不會產生此物質)

為什麼歐洲食品大都被捧為健康食品,而中餐很多卻被視為不健康?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中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各個地方的菜系都在不斷的變化中適應該地區的環境、氣候、習俗。

比如,內蒙人喜吃牛羊肉,這是因為內蒙古地區冬季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傳統牧民的生活方式會消耗大量熱量,發展到現在,雖然不會有那麼高強度的體力消耗,但吃肉確實可以禦寒啊!

舉個栗子:如果換個地方,讓生活在內蒙的人天天吃粵菜,讓在廣東的人天天吃牛羊肉,最後可能會打起來吧……

至於那些飲食做到全國統一式的健康營養的國家,大部分都是國土面積較小的,比如日本,比如意大利,比如西班牙。

所以,吃這種事,就要順應自己身體的需要,相信你的消化道的選擇。

我國地大物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看待中國菜不應該侷限於原料和烹調方式,而要和風土人情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