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在我國西漢密集的人才版圖上,可謂將星閃耀,韓信、竇嬰、衛青、霍光、霍去病、李廣、李陵……他們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承包了一位將領所能擁有的一切榮光,幾乎都封侯拜相、聲名顯赫。在這張浩瀚的星圖中,趙充國似乎並不突出,但透過瀰漫的戰爭硝煙和發黃的紙頁,仔細分析他的一生,有勇有謀、有智有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步其它位高權重大臣要麼被殺、要麼自殺、要麼族誅的後塵,以八十六歲高齡得到善終,贈賜諡號“壯”,達到了君主專制時代做人做官做事的極致。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01

趙充國(公元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是盛產門閥的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隴西郡,是秦漢至隋唐的行政區劃,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郡內漢人的居住地區,北有匈奴,南有羌、氐,與少數民族雜居,並且時有衝突。自戰國以來,漢匈、漢羌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和戰爭,匈奴和羌人都英勇好戰,生活在矛盾和衝突中的漢人,也必須得勇武,才能減輕在與少數民族衝突中的損失,獲得戰爭的勝利,因此當地百姓從小就有好武、能騎、善射的習俗。

受尚武精武精神的薰陶,趙充國骨子裡已經注入了無畏善戰的基因,年輕時就非常喜好將帥的氣節,遇見路過的大將軍,耳聞目睹他們的傳奇戰績,肯定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會在腹中嘀咕了若干遍“好男兒當如此!”當然,同樣是崇拜,項羽與他不同。項羽儘管不願學書本只想學“萬人敵”的兵法,但願望是指著東巡的秦始皇道出的心聲:“他雖然是個皇帝,卻可取得,由我代為呢!”是想精忠報國,還是要封妻廕子,出發點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結局。趙充國研習兵法,通曉四方蠻夷的事情,後來戰功卓著、在仕憂國,成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而項羽在四面楚歌中兵敗垓下,一曲霸王別姬留下了千年詠歎。

特殊的地理環境加上個人的志向,為趙充國打開了從軍之門。與多數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樣,他的兵之初也只是一名騎兵。騎兵在漢帝國初期稱為“騎士”,是當時軍隊的主力兵種之一。由於出身好,屬於當時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的良家子弟,而且善於騎馬射箭,他被補任為羽林衛士,當了侍衛皇帝的禁軍。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與皇帝靠得這麼近,即使沒有更多說話的機會,至少能混個名熟、臉熟,如果遇到合適展示的時機,自會嶄露鋒芒。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果然,作為近侍,趙充國在陪同武帝南征北戰中,其軍事謀略才能逐漸得到認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在東起朔方(今甘肅蹬口縣),西至令居(今甘肅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區。趙充國就是在這一年,為了戍邊,第一次全家移民令居。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趙充國以假司馬(就是副官)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去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此時,斷糧好幾天的漢軍,死傷的人數越來越多,繼續下去只能全軍覆沒。趙充國自告奮勇,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攻陷敵陣,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才得以突圍。這場惡戰,漢軍死傷很多,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李廣利把情況上奏,漢武帝下令徵召趙充國到出行所在的地方來,親自接見並探視他的傷情,見有的血跡還沒有幹,感嘆稱讚,就授官為中郎,提升他任車騎將軍長史。

所有的準備,未必全部綻放。但最初植根心底的善與良知,一定會給你個交待,或早或晚。忠肝義膽,同樣如此。

02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漫漫長夜中,似乎我們能聽到老將軍在等待中痛苦的呻吟,讓同樣報國無門、被逼成一代詞人的辛棄疾無奈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涼之嘆!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胸懷家國大義的趙充國是幸運的。他遇到的是漢宣帝和御史大夫丙吉,且沒有人從中使壞。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漢武帝開拓了河西四郡後,將各類羌人驅逐出境,不准他們在湟中(今甘肅西寧地區)居住。到漢宣帝的時候,為了掌握羌族情況,派出了一名羌族後代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去巡視。聽說同宗人來了,最為繁盛且一向懷有叵心的先零羌族土豪開始打感情牌,央求安國奏請漢朝恩准他們渡過湟水,到荒地上放牧。隨著奏摺的遞送,瞭解羌人狡詐的趙充國立即彈劾安國,及時制止了這件事。先零不肯罷休,聯繫羌族其它部落的人和匈奴,準備侵犯邊關。又是趙充國探聽到秘謀,當面向漢宣帝諫議:為防止羌人秋高馬肥時生亂,要派人去檢閱邊關的將士做好準備,同時聯絡其它羌族,曉明利害關係,不要被別人利用。派人的事最後交給了丞相魏相,沒想到又讓義渠安國去跑一趟。這安國大概領悟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錯過一個”的真諦,到了後就大開殺戒,一千多個人頭落地,把本來可以大好的團結局面破壞的七零八落,逼反了先零遒楊玉,把安國追殺得逃命到了令居城,飛章上報朝廷請求援軍。

仗肯定是要打了,但在遣將上漢宣帝頗費了躊躇,拿著花名冊看了好幾遍,朝中武官只有趙充國勝任。但考慮到他年已七十,恐怕不方便帶兵打仗。於是,就特意讓丙吉去詢問:“派誰去帶兵西征最合適呢?”趙充國回答得相當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又問:“需要多少人馬?”答:“百聞不如一見。臣願立刻去金城(今蘭州附近)測看地形,拿出作戰方案來。區區羌族小輩,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他偵察好後,帶領不滿萬人的騎兵,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不貪小勝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制定詳細的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回來以後,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於未然,提出“以兵屯田”即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並具體羅列了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並作田,不失農業”“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無徑阻遠追死傷之害”等“十二便”,說服了皇帝及朝臣接受這個持久之計。這項舉措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後世。在國防上,自此以後,匈奴也聞風生畏,再也不敢侵犯邊關。

直男性格的趙充國,為了國家利益從不趨利避害。當然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在平羌勝利班師回朝時,有位朋友勸他把功勞記在別人頭上,趙充國以“唯用兵乃國家大事,應該示法後世,老臣何惜餘生,不為主上明言利害!區區微忱,但求無負國家,此外亦不暇顧及了!”恰好有個將軍辛武賢貪功沒有歸來,宣帝依趙充國的建議,讓其還去守酒泉,未得重賞,職務也沒有得到晉升。此外,漢宣帝欲任用辛武賢四弟辛湯去鎮撫投降的羌人,趙充國帶病入奏,陳明辛湯會貪酒誤事,應用其三弟臨眾較為穩妥。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新仇舊恨,讓辛武賢滿腔鬱憤,總想著要發洩出來,只是一時抓不到趙充國的辮子。忽然有一天,他記起來聽趙充國的兒子趙卬談起過,在趙充國的秘密保薦下,前車騎將軍張安世得到了重用。這件事本來無人知曉,他就抓住這個理由,彈劾趙卬洩漏機密,再安排幾個人進讒言。終究是少年氣盛,趙卬被宣帝禁止入宮後氣憤地想到父親軍營中訴苦,卻無意中觸犯了軍規,被彈劾下獄後悲憤自殺。趙充國聞聽此訊,心酸之餘想是宦海無情,便激流勇退,上書告老還鄉了。

英雄並非落寞,只是選擇了瀟灑的退出方式。

03

古人常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說明將帥的經權之道。實際上,真正能做到的鳳毛麟角。封建帝王時代,除了昏庸無能之輩,多數都喜歡聽話,或者有個性但可以駕馭的臣子。老大招呼一聲都不響應,顯然是不想混了,你向前向前再向前,說是為了江山社稷,我還認為你要造反呢!宋朝的岳飛完全有直搗黃龍府的機會,不也被12道金牌追回到風波亭的斷頭臺嗎?

所以,在外作戰的將帥敢抗命,認為對的堅持到底,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西漢最幸運的一代名將,戰功不輸霍去病衛青,70歲高齡仍上陣殺敵

再回頭說先零羌叛亂後,想聯絡罕幵羌共同抗漢。此時漢宣帝特史來傳詔,說天子籌集了六萬兵馬,隨時可以支援,鼓勵趙充國大膽去打仗。前面提到的酒泉太守辛武賢也上表,請求分兵去攻打罕幵羌。趙充國與各位將領召開會議,分析了形勢,認為辛武賢勞師遠征不會有好戰果,且先零羌叛漢,罕幵羌並沒有表明援助的意思,只要把先零羌打破,罕幵羌不戰就可屈人之兵。便將計劃上書給漢宣帝。公卿集體討論後,一致認為應該先破罕幵羌,孤立的先零羌很容易收服。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帶兵擾亂敵軍,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

趙充國受到了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認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只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於是上書表面上承認過錯,實際上採取迂迴的方式,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醒悟過來,採納了趙充國之策。爾後,趙充國以突襲之師,大破先零羌,隨之進入罕幵羌境內,只是讓步卒耀武揚威,不準出現任何侵奪掠搶的行為,感化罕幵羌首領主動來軍中議和。在宣帝是放是拘的旨意未到達前,趙充國就想把首領放回去曉諭部落,大家都諫阻,怕違背聖意吃不了兜著走。趙充國勸將佐們要抱著公心去對待安撫這件事,不能為了打個人的小算盤。後來,皇帝的詔書也準令罕幵羌悔罪投誠。

“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趙充國的境界,穿越時空,仍會讓許多人汗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