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漢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讀史的最大樂趣,就是可以在歷史的隻言片語中體味百種人生,有英雄氣短的無奈,有忠臣義士的剛烈,還有帝王將相、諸子百家縱橫捭闔的智謀韜略……凡此種種,都讓人心馳神往,甚至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史書不是小說,但是卻比小說來得更加驚心動魄。

小說中最常見的橋段就是出身卑微的小人物,自立自強,因緣際會,最後一躍而成為一個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而這個大英雄不僅用兵如神,功高蓋世,甚至近乎於道德完人。但是,並不僅僅只是虛構。

作為這個故事的主角,衛青的登場不是那麼的光彩。母親是平陽公主的家奴,與當地的一個小官吏私通,才生下了這個孩子,作為私生子他只能隨母性。稍大一點的衛青回到了生父身邊,原本該是父子相認的美好時刻,卻因為生父鄭季的冷漠與其他兄弟的敵視而破滅。在鄭家的衛青終日放羊,被視作奴僕。或許對於鄭季來說,那往日的風流不過是些年少輕狂的韻事,算不得真正的父子。長大之後的衛青,在平陽候家中當騎奴。如果不出意外,或許衛青的一生就只能苟且的活著,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歲月之中。

但是好在,衛青有個好姐姐——衛子夫。這個平陽公主府中的小小歌女竟然征服了坐擁四海的皇帝,於是弟憑姊貴,衛青也為漢武帝所提拔,先是給了侍中的頭銜,做個宮監;然後在姐姐衛子夫被封為夫人之後,衛青也水漲船高擔任了太中大夫的官職。寥寥幾句話似乎看起來容易,但是對衛青來說,從騎奴的身份跨越到政府中執掌議論的官員,用了近十年的光陰。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十年間與漢武帝朝夕相處,獲得了劉徹的信任,才為衛青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資治通鑑》】

時勢造英雄,作為漢朝一直以來的心腹大患,匈奴又一次的南下入侵。公元前129年,匈奴殺入上谷郡,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作為守護國家的皇帝,漢武帝很自然的發起反擊。但是軍事任命卻不是那麼自然,因為在外人看來,漢武帝將毫無軍事經驗的衛青任命為車騎將軍。這裡引用百度百科中的資料"車騎將軍是西漢時期重要的武官之一,執掌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出使宣詔、薦舉官吏、重要的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等。"換句話說,就在位高權重。這樣的一個重要職位竟然交給了騎奴出身的衛青,自然招致極大的非議。在筆者想來,"裙帶關係","倖進之臣"應該是不絕於耳的。

衛青雖然是騎奴出身,但是一身騎射功夫出類拔萃。面對士大夫禮節俱全,對待士卒也廣施恩義,士兵也因此原意為他效力。因此每次征戰必然有所建樹。這次反擊匈奴的戰役,漢武帝派遣了四路,只是其餘三路一路無功而返,兩路失敗而歸。唯有衛青率領一萬人馬,深入險境,直搗黃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匈奴重要的精神聖地龍城,俘虜七百餘人。史稱"龍城大捷"。

如果從軍事角度來講,這次戰爭的規模還有戰果都是不值一提的。但是"龍城大捷"無論是對於漢王朝還是衛青,都可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因為這是漢初以來對匈奴的首次勝利,無論是劉邦的"白登之圍",還是後來漢文帝,漢景帝面對匈奴兵峰只能被動防守。可以說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深種在人心之中,這次的衛青僅僅憑藉著一萬人就將匈奴人迎頭痛擊,甚至攻入龍城,漢朝的人心從此看到了勝利的希望。衛青也完成了自己的首次蛻變,完成了從奴隸到將軍的華麗轉身。第二年,衛青率領三萬人攜龍城大捷的威勢,北出雁門關長驅而入斬殺匈奴千人。如果說上次的龍城讓匈奴感受到了侮辱,那麼這次的損千人的損失則讓匈奴人感受到了危機。

但是連續兩次教訓非但沒有讓匈奴有所收斂,反而激起了匈奴人茹毛飲血的野性。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

衛青再次臨危受命,向西出征。採取"迂迴側擊"的策略將盤踞在黃河河套地區的匈奴人盡數趕走,活捉敵人數千人,搶奪牛羊數以百萬計。至此,在衛青等人的努力中終於恢復了秦朝原有的疆土,佔據了有利的地理形勢,為實現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打下重要基礎和戰爭後勤基地。

接下來的軌跡就非常簡單了,衛青一次又一次成為漢武帝討伐匈奴時最重要的一把刀,與後來的霍去病一起狠狠的刺向匈奴腹地。最後發動了漠北之戰,徹底將匈奴打痛,使其十幾年不敢南下。

寫到此處,衛青的形象似乎被固化了,僅僅是一個軍神的形象還不夠。衛青之所以歷經百代仍為後人所紀念,還與他近乎完美的人品分不開。

作為掌握大軍的將領,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帝王的極限,漢武帝設大將軍之職,讓他可以節制軍中所有將領,又讓他在內秉持國政,在外則可以假鉞專征,權力甚至在丞相之上。

而作為同僚,衛青向來禮賢下士,既不自傲也不驕狂,積極為國舉薦賢才。在之前的《汲黯》一文中,老書蠡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隨著衛青地位的日益尊重,漢武帝希望群臣見大將軍行跪拜之禮,汲黯卻依然行揖禮,衛青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經常向他請教國家和朝中的疑難之事,看待他勝過平素所結交的很多人。

作為主將,衛青不依仗權力肆意殺人。面對蘇建敗逃而歸,衛青只是將他押送長安等待皇帝的判決,而不是為了立威就立即對蘇建軍法從事。同樣,對於李廣、公孫敖兵敗之後的追責問題,衛青也依然將他們交給漢武帝發落,最後才讓這幾人根據法律得以拿錢贖命。但是這樣的軍隊是否就紀律渙散,失去戰鬥力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衛青正是憑藉著這樣的治軍手段才創下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

而且衛青一生從不養士,這顯得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曾經有人向衛青建議廣結門客,以求博得一個好名聲,但是衛青確認為作為臣子只要一切行動聽指揮,遵守法度就可以了。何必挖空心思去邀買名聲呢?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態才讓衛青屹立朝堂數十年,從來無人構陷。即便在已成為皇后的衛子夫和太子漸漸失寵之後,衛青的地位也依然不曾動搖。由此可見,衛青雖不立私威,但是人格魅力已經無以復加。

令人遺憾的是,衛青由於幼時多災,加之常年奔波於疆場之上,四十多歲便撒手人寰。【長平列侯衛青薨。起冢,象廬山。《資治通鑑》】漢武帝為了寄託哀思,褒揚衛青一生之功,便為他建了一座形似匈奴境內廬山的墳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