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揚:慎談無人駕駛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關注度日益提升,自動駕駛技術幾乎成為每家車企都繞不開的領域,無人駕駛彷彿離我們越來越近。

當下,部分專家和媒體談及智能網聯汽車,話題多集中於“無人駕駛”,比如,實現無人駕駛後對社會形態有哪些改變,無人駕駛導致的事故責任如何判定,同時面對兩個可能撞到的目標物應該先選哪個等。

“這些(法律問題或道德問題)不是不存在,而是不急於在現階段過多爭論,要相信隨著技術發展和應用實踐,屆時可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董揚轉述萬鋼的觀點稱,“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智能網聯汽車本質上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會對汽車的技術、性能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它絕不是局部的改進,而是整體的革命性的變化。”

其次,相對於L3及更高階段的高級自動化,應更多專注L1、L2階段的技術。所謂L1,即輔助駕駛技術,主要是對車道偏離、安全距離、前方障礙物的提醒,以及對駕駛員處於不佳狀況時的提醒。而L2是高級輔助駕駛技術,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駕駛行為的糾正和補救。其中,僅L2階段的智能剎車技術,就可以大幅降低車禍概率,顯著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董揚認為,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還存在技術基礎和基礎設施薄弱、單一品牌規模小、行業間合作不夠穩定等問題,相比跨國車企並不佔優勢。雖然目前國內的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產業發展很快,但這只是中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部分優勢條件。

在當前的情況下,董揚呼籲車企應“著眼於自動駕駛,少提無人駕駛,多做L1、L2的使用,少做L3、L4、L5的演示”,因為“演示給政府看,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在市場上真幹!”

此外,對於新技術的市場應用,董揚認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公共有好處的,需要靠政策拉動;一類是對個人有好處的,靠市場拉動。新能源汽車屬於前者,智能網聯汽車則屬於後者。

他舉例道,雖然排放和安全都是汽車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但二者的推動力截然不同。排放性能的改善,主要帶來的是社會效益,是由政府先制定法規,企業服從,用戶被動接受;而安全性能的提高,直接利好於用戶,是由市場推動的,在用戶需求的拉動下,製造企業運用新技術提高產品性能,然後政府才制定法規,規範產品。

董揚轉述萬鋼的觀點稱,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模式和安全技術很相似。因此,汽

車生產企業不應過多著眼於高水平自動駕駛技術的演示,而應該更專注於有實用性的智能網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尤其是,不要指望像電動汽車一樣,政府會補貼推廣智能網聯技術。

最後,談到眼下被炒得火熱的“飛行汽車”,董揚表示,這只是一種技術探索,是解決交通擁堵的方法之一,但不會成為主要交通方式。因為飛行汽車的能耗並不比其他汽車低,何況還要克服地心引力的問題和應對安全方面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