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五法

古诗词学习五法

古诗词学习五法

 一、借助注解,疏通诗意中国

诗词的语言精练,遣词造句有很大的跳跃性,所以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是要跨越的第一关。那么,怎样理解字面意义?那就一定要仔细研读注解了。一般来说,注解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产生的背景,诗词中的生涩用典,了解一些较生僻词的意思。虽然疏通诗词内容,不必像翻译文言句子一样字字落实,但借助注解可以消除阅读的障碍,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诗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而古人作诗,绝非无聊、消遣而为之。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常常是诗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学习时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词风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这也即“知人论诗”。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也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意境是意象组合而成的综合效应,它通常是融合诗人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只有读者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内在情思体味出来。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表面写景,其实写情。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尽头,而只能空对一江春水,怅然若失,字里行间充盈着依依惜别朋友的深情。若我们只关注字面信息,对作品的理解必然空洞肤浅。

古诗词较少直抒胸臆,它的基本特征是含蓄蕴藉,它通常借助意象与意境来表情达意。学习古诗词时,就必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四、抓住诗眼,感悟诗情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因此,古人评论诗歌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

诗是字字写,也要字字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诗人炼得诗眼,读者要有慧眼,四目相对,方能含情脉脉,心心相印。抓住古诗词的诗眼,一方面可以体味作者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学习诗词,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词,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学习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我们只要找准了诗眼,准确捕捉诗词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五、品味名句,享受美感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常有一联名句引出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传说。因为在这些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句子脱颖而出,闪闪发光,它们备受推崇,久负盛名,即使离开整首诗,也能一枝独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名句带给人的美感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语言美,名句的语言美通常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的巧妙运用、词语的精心锤炼等。

情感美,名句所抒写的情感能使人在心底引起共鸣。

哲理美,名句蕴涵的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激励、教育、劝诫等。

画面美,名句极易引发人的想像与联想,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古诗词学习五法

古诗词学习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