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固定“節目”,除了傳統的口味之外,今年出了很多新晉網紅粽子,進來了解一下《 》。

今天小鹿要和大家一起來聊點別的:名家筆下的端午節,有什麼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還是“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端午節總是充滿文學情懷與民俗趣味。讓我們走近梁實秋、汪曾祺等名家,通過他們動情的筆觸感受不一樣的端午……

汪曾祺: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談到作家中的“吃貨”,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中國味兒”,筆下的端午節也透著一股濃濃的“鹹鴨蛋味兒”。在散文《端午的鴨蛋》中,汪曾祺通過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了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汪曾祺對家鄉的鹹鴨蛋讚不絕口“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沈從文:湘西小鎮有賽龍舟和捉鴨子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著名作家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人,在其代表作《邊城》中,就有對湘西小鎮端午節風俗人情的精彩描寫。婦女、小孩子端午節要穿新衣,額角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吃魚吃肉,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軍民自由下水捉鴨子……

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寫了極為熱鬧的端午節場面,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沈從文《端午日》

梁實秋:端午節叫做“粽子節”比較親切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梁實秋在散文集《雅舍談吃》中,不僅描寫了各種珍饈,即便是菠菜、茄子之類的家常小菜,也寫得有色有味。談及端午,作為“吃貨”的梁實秋更是直接把它定義成了“粽子節”。

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梁實秋《雅舍談吃》

遲子建:童年曾對屈原傳說心生疑惑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女作家的筆下的端午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在遲子建的《故鄉的吃食》一文中,寫到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以及粽子有甜、鹹兩種口味。

在寫到自己聽父親講解端午節有關屈原的傳說時,她還曾心生疑惑:“你們憑什麼認為魚吃了粽子後就不會去吃人肉?”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父親那時愛跟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講他投水的那條汨羅江,講人們包了粽子投到水裡是為了餵魚,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吃屈原了。我那時一根筋,心想你們憑什麼認為魚吃了粽子後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

——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蘇童:懷念祖母在我脖頸上掛“小腳粽”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蘇童在《祖母的季節》一文中,深情回憶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後門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幾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祖母貧苦一生,留給孩子的東西,也不過是一捆一捆的舊粽葉,掛在門楣上沙沙沙地響。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隻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裡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祖母挎著竹籃走過橫七豎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邊採青粽葉。我跟著她。我們站在湖邊的黃沙地上望著四處可見的葦叢,然後赤腳涉過一片淺水,走進最南面那叢蘆葦裡。祖母喜歡這裡的粽葉。

——蘇童《祖母的季節》

張恨水:“粽”有“高中”的好彩頭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粽”與“中”諧音,自古以來就有“高中”的好彩頭。端午節正值畢業季,小小的粽子飽含著父母對子女殷切的期盼。張恨水在《現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寫了一段有關粽子的故事……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倪洪氏斟了兩杯茶,讓他爺兒倆坐著,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過來。計春笑道:“這一早東西都預備好了,多謝乾孃費心。天還沒有亮,你先吃兩個粽子罷。”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後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後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乾孃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為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初中畢業以後,我就去學工……”

——張恨水《現代青年》

《紅樓夢》:元春端午給寶玉贈扇

「端午節特輯」品讀名人筆下不一樣的節日風情

在《紅樓夢》中,端午節被正式描寫的細節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提到過,“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 同時在第三十回提到節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個女子都放了學,進園來各處頑耍”。不過,對於“端午贈扇”的習俗,小說中倒是描寫較多。《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賈元春“端午兒”前給親人們“賞節禮”,給寶玉的便有扇子。

襲人又道:“昨兒貴妃打發夏太監出來,送了一百二十兩銀子,叫在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戲獻供,叫珍大爺領著眾位爺們跪香拜佛呢。還有端午兒的節禮也賞了。”說著命小丫頭子來,將昨日所賜之物取了出來,只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

——曹雪芹《紅樓夢》

今年的端午比較特殊。小長假的第二天遇上了父親節。當傳統節日遇上了現代節日,要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呢?小鹿在上一篇文章中有寫了喲,帶上親愛的爸爸一起走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