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VS法務:工作強度、職業前景、薪酬待遇對比

本文字數:2489

閱讀時間:8分鐘

律師VS法務:工作強度、職業前景、薪酬待遇對比

去甲方做法務,還是去律所當執業律師,很多人以為這只是法學專業的畢業生會遇到的選擇題。殊不知,三五年後還是會有一批人,站在同一個十字路口重新抉擇。

比如,飽受例行性事務煎熬的企業專職法務,要不要回歸律所?

又比如,獨擋一面的律師,與壓力搏鬥良久之後,要不要去相對穩定的企業供職?

1、審美疲勞,渴望走出企業圍城

在某地產公司任職法務總監的D,他說有些厭倦“雙面膠”的生活,想回到律所,重新深耕專業領域。

當年D選擇法務的理由很簡單:能設立專職法務的企業規模都小不了,相比從律師助理開始跑腿打雜的動盪生活,專職法務工作穩定、福利完善,在公司內部對比其它崗位有更鮮明的專業感。

但是工作5年後,升任高級經理的D對現狀卻做出了“尷尬”的定義:法務部門在公司內部地位不高,話語權不強;經常為了項目周旋於各業務部門,受著夾板氣;角色多少有點像邊緣部門裡的“雜工”。

褪下神秘的光環,法務涉及的工作的確稱得上龐雜。但凡和法律沾邊的事務甚至一些非法律性事務,都需要法務處理,比如突發事件、審計、合規,等等。

律師VS法務:工作強度、職業前景、薪酬待遇對比

以上還並非全部。作為內部人士,法務的角色是要幫助各業務部門積極處理問題、管控風險,確保最大化公司利益。

跨部門協調能力而不是專業能力,往往成為影響法務職業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幾年後,積累了一定的行業資源、帶著對甲方運營模式和客戶需求的清晰瞭解,不少人選擇走出圍城、告別穩定、擁抱風險,由法務轉為律師。

看著周圍自由而多金的律師同學,D也開始懷疑當年的抉擇是否正確,迴歸專業律師才是他真正該走的路。

2、自我認知 困住你的也許不是圍城

錢鍾書說: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

F是一位從業7年的資深律師,如果沒有意外的話,2019年他可能成為這家律所的合夥人。但這並沒有讓他更高興,案源的數量與質量一直是頭頂高懸的達摩克斯劍。

7年日復一日的高壓力、快節奏,他感覺身體被掏空。很多人只看到了律師人前的光鮮亮麗,卻少有人看到他們的奔波勞頓甚至風餐露宿。

不比旱澇保收的法務,律師自負盈虧,所有成本自己先行支付,也許一年忙到頭只能賺個辛苦費。所謂的自由不過是帶著鐐銬跳舞。

在F接到的來自數家地產公司的 OFFER中,都開出了不錯的條件,至少他不必再為收入發愁。但是諮詢幾位獵頭朋友之後,他感到雖然在專業方面,自己勝任法務總監一職綽綽有餘,但是不一定能在企業內部走得長、走得遠。

“我已經形成了專業的、成熟的律師思維,缺乏對企業真實需求的深入瞭解。而且我自由慣了,進入企業後能不能迅速適應它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也是個問題。”一語道出了從業5年以上的律師很難轉行當法務的根本原因所在。

“3年以內的律師,可塑性更高,可能更加適合去幹法務。”猶豫再三,F放棄了跳槽的想法。

律師VS法務:工作強度、職業前景、薪酬待遇對比

資深獵頭Ada指出:“那種案件類型不集中的,或者他所做的一些案子,都不是市場上受歡迎的、重點挖掘的人才,是可買性不高的,只能去企業做個普普通通的法務,面臨邊緣化的命運。”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F對自我有著清醒的認知。比如上文中的D。

他所感受到的邊緣化,實際上更多源於對自身能力和職業發展方向的不確信。不管是面子還是話語權,更多是靠自己“掙得”的,有沒有勇氣在該說NO的時候堅持說NO,有沒有心思挖掘自身在業務領域的更多可能性,有沒有眼光不固守於法務一職在企業內部尋求更大空間?

優秀的法務人才,不僅能夠遊刃有餘於公司各部門,深入瞭解核心業務的運作模式,而且能夠保持和高管的順暢溝通,獲得企業發展的一手信息。

相比律師在法律專業“一條道走到黑”,法務擁有更廣闊的職業拓展空間。尤其是隨著企業體量的增大,法務崗位日益細分,比如投融資方向、風控方向、知識產權等,後期可以從專業領域轉向業務領域,比如地產公司的法務可以轉做投資拿地,或者資本市場的投資。

依靠專業和業務的雙重影響力,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分公司負責人甚至CLO,既主理法律,又下轄財務、審計、監察等職能部門,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除了企業內部的發展通道,優秀的法務人才還可以考慮走出圍城,創業搞搞私募PE、風投VC等。比起要憑專業能力奮鬥終身的律師,法務在人脈、能力、資源等方面,顯然存在更多可能性。

身為法務的我們,在遭遇“漸凍”危機時,不妨好好思考一下被邊緣化究竟是法務這一崗位,還是不夠優秀的自己。

3、不是所有的法律專業人士都適合做法務

有人認為,法務沒有律師專業。這裡所謂的專業,不過是針對法律口而言;涉及到具體業務,律師的專業度未必可比法務。

還有人認為,法務的門檻比律師要低。這裡所謂的低,不過是就畢業生擇業而言;涉及到具備一定資歷的職場精英,法務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許還要更高一些。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給出的法務OFFER,只有那些曾供職知名律所且具有房地產行業經驗,如:來自房地產組或建築工程組,或是專門定位做房地產的case的獨立律師,才會進入候選池。

在《公司首席法務官:企業的守夜人》一書中指出,一名優秀的CLO需要具備公司治理、政策走向、科技金融、競爭戰略、職場聖經和文化融合等多個維度的綜合能力。

律師VS法務:工作強度、職業前景、薪酬待遇對比

律師和法務宛若“雙生子”,常常被放在一起,各種比較。比如大家比較關心的:

工作強度

相比在公司框架內的法務,作為“自由人”的律師,工作時長不固定,由於是業務驅動型,工作日以外週末連軸加班也是常事。

一些知名大所,比如在醫事法、VC/PE領域有不錯口碑的漢坤要求律師每月billable hours不低於150小時,月工作200-300小時很正常。看來,律師的工作強度高真不是造假。

職業前景

在一些比較重視法務的企業,提供晉升管理團隊的通道,CLO(首席法務官)成為董事會的高閣內參並非空穴來風。

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形成了以CEO為首,CLO和CFO共同治理公司的鐵三角管理架構。

在律所,律師的晉升渠道相對固定。一般按實習生-律師助理-實習律師-主辦律師-資深律師-顧問-合夥人逐級進階。

律師執業滿3年也可以考慮開律所。但現在管控趨嚴,而且經營效益取決於有沒有好的團隊、案源的質量和數量是不是能得到保障,變數頗多。

薪酬待遇

法務收入根據企業的薪酬架構走,如果做到CLO的話,數百萬的年薪和股票不在話下,收入主要和企業掛鉤。但如果法務轉行做投資或者創業的話,那就和律師一樣,收入和自己掛鉤,但是金融行業的薪酬你懂的。

Ada透露,從市場高位值來看,地產行業法務經理級年薪30萬-50萬元,平均年齡30歲左右;總監級40萬-80萬元,平均年齡33-38歲;總經理級別80萬-100萬,平均年齡35-45歲;CLO年薪數百萬。

總的來說,無論是律師還是法務,各有利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有野心,又有能力,法務倒不失為一條更加豐富多彩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