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前言:坦克自诞生于一战时期以来,便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二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都倾力打造自己的坦克部队。特别是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上演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坦克战,如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突出部战役等。

而同一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也先后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式坦克,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非常先进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日寇“薄皮”坦克

日寇坦克部队起源于一战结束后。当时,日本从法国引进一批FT-17式轻型坦克,并接受法军装甲兵的作战思路,即将坦克作为步兵和骑兵的支援火力载具。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装备的诸多型号的坦克,与美、苏、德、英相比,其火力、机动、防护均十分薄弱。当然,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否则,中国的抗战不知要艰苦卓绝到何种程度。

至侵华战争前,日本陆军已装备各型坦克约1000辆。但其中的大部分是以战车小队为单位分配给步兵师团,通常每个师团拥有坦克24辆。

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步坦协同的FT-17式

这种沿袭自法军一战时期的战术已经明显落伍。加上坦克本身性能较差,不论是在野战和巷战中都屡屡遭到中国军队各种火力的打击。

例如,徐州会战期间,大队(营)级建制的天津驻屯军战车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被中国军队全歼。全部14辆“八九”式中战车和10辆“九四”式轻装甲车全部被击毁或缴获。

日寇在1939年后增设一批联队(团)级的坦克部队,但坦克性能落后的状况却并没有多少改变。

在1942年的滇缅路作战中,日军坦克部队在面对以M-3轻型坦克为主的英军殖民地部队,甚至装备型号繁杂、零部件相互不能通用的中国军队的坦克兵,都很难取得优势。

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徐州大捷

不过,盟军在坦克技术上的微弱优势很快便被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炮兵和航空兵所压制。这也使得日军忽视了其在装甲战领域的弱项,自认为其“武运长久”、“不可战胜”。

1943年后,随着英美盟军和中国军队开始装备美国制造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日军坦克部队便再也不复昔日的嚣张气焰。

“谢尔曼”的75毫米火炮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穿任何一款日军车辆的装甲,而日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九七”式中战车,则因其铆接设计,即便是未被盟军或中国军队击穿装甲,其内部飞溅的铆钉也足以将乘员打成筛子。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寇病急乱投医之下,研制出多种新式坦克。其中,四式中战车是设计理念比较先进的一款。其战斗全重达30吨,装备一门75毫米火炮,最大时速达45公里。

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塞班岛上的“谢尔曼”

战后美军测试发现,这款新型坦克的性能不亚于“谢尔曼”。不过,此时的日军早已是黔驴技穷。不要说量产这些概念车型,连维持原先的坦克部队都是难上加难。

不过,日军坦克部队虽然技术装备性能每况愈下,但其娴熟的战术素养与堪称疯狂的“武士道精神”却依然如故。

1944年3月,由日军王牌坦克手花房人士少尉驾驶的一辆缴获自英军的M-3轻型坦克在加包河谷战役期间与两辆英军的双炮塔“格兰特”中型坦克遭遇。

在遭遇战中,英军一辆坦克被击毁,七名乘员非死即伤。而另一辆也被日军逼退。

二战期间,此国“薄皮大馅”的坦克被血虐,却没因贫穷限制想象力

河谷战役

当然,这终究是日军最后的疯狂。到了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期间,甚至出现苏军的重型坦克直接将日军坦克压扁的战场奇观。这真是应了一句古话——暴君要这要那,上帝自有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