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應當招收大專生,不能歧視

作者|張衢

銀行該不該招收大專生、中專生?理應不是個問題卻問題很大。如今進銀行的門檻就是本科,研究生越來越多,走向了極端。更有人說,大專素質太低,如今的本科是過去的大專,研究生是過去的本科生,打擊一大片,荒唐謬誤至極。

一個非常出色的客戶經理,內外公認業績好、服務好,就無法轉正為正式工。什麼原因?上級人事幹部說:好什麼?大學都考不上。一句話否了一個人的業績,也斷了前途,她只能離開,留給了客戶不盡的遺憾。此話傷人之處,是不懂得尊重努力工作的人。在市場的崗位上,能將本職工作做得優秀不正是倡導的嗎?為什麼一些高學歷者做不到她的服務水準?因為人的素質差異不在學歷,而在個人履職能力和品質。如今是按圖索驥選人才的國有體制,不是田忌賽馬的市場方式,許多人事幹部遠離市場並不懂該用什麼人。

當大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問題也隨之而來。

其一,從管理看,任何一個組織需要有學歷、年齡、崗位的人員分層結構,實施層級管理,使隊伍穩定人盡其才,也合理管理成本,創造價值。銀行基層各種崗位根本不需要都是本科大學生,也無必要都招應屆生,且不說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經營不穩定性和管理病因。

其二,許多本科生眼高心大,看不起櫃員崗,不安於坐櫃檯,當作臨時崗位。一個不想當櫃員的人怎能做優業務?不安心工作、不鑽研業務、不關注服務的現象十分普遍,制約了網點的服務品質。須指出,他們薪酬高於勞務工半倍多,積極性卻遠不如,這不是市場機制。

其三,做了一年半載櫃員就想跳槽,以為委屈了人才,年輕人不懂得市場對人才的定義是能否做出業績和貢獻,沉浸在理想化的職業生涯規劃中。

西方銀行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遠比我們出色。例如,匯豐銀行增減人員都有財務依據,前幾年危機時,英國總部在全球板塊中收入最低而成本最高,自然是減員的重頭,亞洲板塊還增加了人員。又如,一位去澳洲某銀行訪問學者問及人事部門,為什麼不多招收博士碩士?答覆是,博士崗位有人了,這些崗位薪酬高,一旦經營不景氣首先會減員。經營準則非常明確,什麼崗位用什麼人,會招收很多服務生、鐘點工,來降低薪酬成本,隊伍也很穩定。再如,我考察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電話中心時,總經理介紹說,許多員工來自當地的家庭婦女,時間上寬鬆,培訓上崗後都做的很好,因為她們很熱心做這些有交流對話的工作。對比三個案例的

中外差異是,他們講求成本,我們崇尚學歷;他們按崗位用人,我們按學歷分配;他們以人為本,我們學歷為上;他們重視人的效用,我們關注是否合規。

每年八九百萬大學生畢業,可除了重點城市外,其他城市普遍是招大學生難、留住大學生更難。很多中小城市分行招不到大學生,只得眼巴巴看著員工人數在下降,好容易招到幾個不久又跳槽了。廣東一位城市分行長告訴我,該市經濟發達,銀行經營好發展快,人均利潤過了百萬元,但瓶頸是:不斷髮展的規模與員工流失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手嚴重不足卻招大學生很難,表現在:一是流失率高,近三年流失率分別為6%、8%、6%,多是素質高的客戶經理,使得正式工總數大幅減少8%。二是招收難,近三年校園招聘簽約率從80%下降到60%。三是操作類崗位補人難,營運中心已十幾年未進新員工,平均年齡近50歲。加上清退百餘勞務工,網點服務已明顯下降。廣東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人員流失率也是非常高。浙江也一樣,一位城市行行長告訴我,該行招的大學生3年內跳槽的佔46%。過去我只知中西部中小城市招大學生難,從不知發達省份重點城市員工流失率高和招工難問題,其實這已是普遍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不招收大專生呢?不存在國家政策障礙,只有銀行自戀式學歷歧視。90年代銀行是中專生唱主角,櫃員服務好隊伍穩定。銀行內部有許多崗位工作不復雜、操作性強,如果能招用一定數量的大專生進入操作崗位是最理想的方案,既可調整隊伍結構利於穩定,又可降低成本,這是一件大好事。分行普遍期待著招聘大專生,尤其在中小城市。人事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銀行不能再把自己打扮成黨政機關,應當加快市場化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