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文化與茅臺酒的淵源

醬香型白酒誕生於貴州省仁懷縣茅臺鎮。茅臺鎮原本只是赤水河邊的一個小漁村,後來因運鹽週轉,成了川鹽銷往貴州的邊岸。到了仁懷的茅臺 村,水路不能再往上行,需全部卸船進倉,然後再人背馬馱,分運貴陽、安順兩路銷售貴州。茅臺村由此開始形成一個川鹽銷黔的轉運站和貨物集散地,山西、陝西 鹽商雲集,到清康熙年間,已發展成為江邊的繁華小鎮。於是,山陝商人就把山西汾酒的種子傳播到了茅臺村。

汾酒文化與茅臺酒的淵源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了一套“西南叢書”。其中的第二冊為1939年編的《貴州經濟》,作者是張肖梅。張肖梅是民國期間著名的經濟學家和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她發起成立的著名企業家協會“星五聚餐會”,影響很大。由她主編的書籍應該是很嚴謹的,可信度較高。《貴州經濟》有關於山西汾酒與 茅臺鎮白酒之間淵源關係的記載:“茅臺酒之沿革及製造,在滿清咸豐(1851-1861)以前,有山西鹽商某,來茅臺地方,仿照汾酒製法,用小麥為曲藥, 以高粱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後經陝西鹽商宋某、毛某先後改良製法,以茅臺為名,特稱曰茅臺酒。”

汾酒文化與茅臺酒的淵源

這個記載證明,茅臺鎮白酒的源頭是山西汾酒。茅臺鎮白酒吸取了山西汾酒工藝和陝西白酒工藝的精華,山西人在茅臺鎮開始釀製燒酒的時間是在滿清咸豐之前。

何輯五,先後任貴陽市市長、貴州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1947年,時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的何輯五,編著出版了《十年來貴州經濟建設》一書, 書中載:“……黔中業鹽者,多為秦晉商人,……當時鹽商由山西僱來釀酒技工,仿汾酒釀造方法,設廠釀酒,用以自奉,並不外售。至咸豐年間,因秦晉商人歇業 還鄉,即將所設鹽號,及茅臺酒廠,售予本省先賢華桎塢先生繼續經營,仍沿用成義酒坊名稱(即簡稱華茅)。”

這個資料表明,茅臺鎮白酒的歷史,咸豐年間是個分水嶺。之前,山陝商人成立了“成義酒坊”,用汾酒技術製造白酒,咸豐年間鹽號業務和制酒業務全部出讓給貴州本地人。

汾酒文化與茅臺酒的淵源

茅臺酒的工藝發展路線,也清楚地表明瞭它與汾酒的淵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