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格言,从而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切互动,就会远远地叹气,感觉自己真的很差劲。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平时不愿与人接触,总是独来独往。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当她触碰到女儿手的那一瞬间,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从那次起,陈姐开始发现女儿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陈姐夫妇多次想和女儿沟通,可每次孩子都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和女儿聊了几次,得出结论:孩子小时候长期生活在思想紧张、精神焦虑的心理状况中,长此以往,就诱发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而罪魁祸首,竟然是是父母的严格要求。

陈姐对女儿,从来没惯过。一岁多让孩子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起自己洗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陈姐都是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说:“妈妈,有人欺负我你帮我去打她!”陈姐不仅没问原因,还一脸嫌弃,自己解决!

后来,孩子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孩子越长大越独立,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格,陈姐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陈姐说:“在我们带孩子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说惯孩子就是杀孩子。为了从小锻炼她独立自主,我选择让他从小就学会自己处理每一件事。可是谁能想到,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被严格要求的孩子,短线上很容易赢过同龄人。可一旦将战线拉长,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过度严苛的家长,都会变成孩子无法治愈的心伤。

就像陈姐的女儿,她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出于自我保护,便把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避外界伤害的同时也断开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样长大的孩子,因为没被正确地爱过,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就更别提爱他人了。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有位很优秀的女生曾写到:我羡慕所有在爱里长大的小孩,像我这种从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哭完再自己擦眼泪的人,别人给得多一点就会觉得惶恐不安。

我很感谢父母让我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时也会觉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而爱,恰恰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的好朋友母亲早亡,又自小家贫,所以从认识起,她就一直带着两个标签:“单亲”和“贫穷”。

可她身上,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自卑,相反,她很开朗,也很热情。对于家中的状况,她毫不忌讳,对于大家的帮助,她也欣然接受并积极道谢。

有一次,她讲了一件儿时的小事,我听了触动很大。

有个亲戚去她家,带了一小包糖。亲戚走后,父亲把一小包糖都塞给了她,然后带她去地里干活。那一整天,她都坐在树下吃糖,直到舌头发疼吃不下,他就把剩下的糖,剥了糖纸泡入水中。拿糖水倒地上吸引蚂蚁,于是父亲嫌弃地说了一句:“臭丫头,宁愿喂蚂蚁也不知道给我吃一块啊!”

说到这件事时,她的语气是自责的,她说:“那时我真是不懂事,都不知道主动给爸爸一块吃。”

可她脸上的表情,却格外的温暖柔和,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情境之中。

听完那个故事,我忽然找到了一个出身贫苦却能豁达平和的原因。正是父亲从小无条件的爱,才让她的内心充满爱。

哪怕贫穷,哪怕单亲,父亲的那份深沉又直接的爱,就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个被爱包裹着长大的人,内心充满着爱,平和而坦荡。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爸爸去哪儿》播了这么多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第一期村长对石头的一次小采访。

村长问: “你觉得爸爸爱你吗?”

听到问题后,石头脸上漏出了不自信和不确定。

他犹豫了很久说:“有时候会爱我吧。

石头的表情和话语触碰到了已成为妈妈的我。我想这世间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一点都不肯惯着孩子,传达到孩子那里,就会变成你不爱我。

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你不惯着我,就是不爱我。

而“父母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会令他终其一生都逃不出“身后空无一人”的孤独感。

孩子,原本就是用来“惯”的。被惯大的孩子,才能知道,父母是他们永远的退路和归属。

那些不被惯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孩子。允许孩子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的无理取闹,让他们能自由快乐的长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但不该太过理性。

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请多多地“惯”着孩子吧!趁他还小,还需要,还依赖。

别等孩子大了,远了,徒留后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