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隋唐時代的結束更像是一場“黯然蒼涼”的告別?

為什麼說隋唐時代的結束更像是一場“黯然蒼涼”的告別?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叢書的第六卷, 本卷講述的,是從隋唐兩代的歷史。由於存在的時間較短,一般教科書對隋朝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隋朝的歷史地位也經常被低估,本書作者則十分重視對隋朝歷史地位的重新定位,認為隋朝初年制度的建設,對成就唐代中國的巔峰地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天才的制度創新,成就了隋唐的輝煌,同時這種制度的韌性,也使得唐朝在遭受了安史之亂的致命打擊之後仍然能夠存在一個多世紀,

作者叫氣賀澤保規,曾經在北大歷史系和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留學。歷任日本佛教大學副教授、富山大學教授,1995年4月至今任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明治大學東亞石刻研究所所長。要研究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的政治、土會、文化史。代表作包括《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會》《則天武后》等。2004一2005年間,曾擔任日本唐代史研究會會長,這意味著他在日本漢學界的權威地位。要知道,唐史研究是日本漢學界的水準並不亞於中國,這麼多人才,推出氣賀澤保規來寫這本,足見對他的認可。

這本書中,氣賀澤保規重點探索了兩個問一是對隋朝的歷史地位進行重估,進而探究隋朝與唐朝之間的關係,大體而言隋唐之間,接近一體化,這兩個朝代,除了執政者一個姓楊一個姓李,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的是西漢初年,蕭何的政策,曹參追隨,其實隋唐也是如此,不妨叫“隋規唐隨"二是發掘唐朝政治體制的柔韌性,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大唐為之撼動,然而叛亂平定過後,唐朝並未像晉朝那樣淪為一個地方或偏安政權,而是在重重危機之中,重新啟程,繼續維持了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對此,我們不禁要問:這個體制究竟具備什麼樣的彈性,才能造就如此強悍的政治生命力呢?

我們先從隋朝說起。隋朝始於公元581年,終於618年,共計37年壽命,屬於標準的短命王朝,還不如西晉。它只有兩個皇帝一是隋文帝楊堅二是隋煬帝楊廣,正所謂“二世而亡",和秦朝一樣。

我們小時候,如果聽過評書《隋唐演義》《興唐傳》,都知道隋煬帝是著名的大昏君,好大喜功,荒淫無道,惡貫滿盈,這也順帶影響了我們對隋朝的觀感,覺得隋朝是個非常糟糕的朝代。那麼隋朝是不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朝代呢?

開國者楊堅,號稱出自豪族弘農楊氏,之前我們說魏晉南北朝,曾經提到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顯赫家族,漢末三國的名人像楊震、楊彪、楊修、晉武帝司馬炎的楊皇后等都是弘農楊氏的子弟,隋朝非常重要的大臣、四大名將之一楊素(在演義裡被說成隋文帝的弟弟,事實上不是),這位楊素也是弘農楊氏的嫡系。楊堅與弘農楊氏的關係,恐怕十分遙遠。楊堅的家族,出身關隴貴族軍事集團,這是鮮卑族建立的西魏政權的核心班底,是胡漢融和的精英集團。楊堅的父親楊忠,身高七尺八寸,相當於現在的兩米,力大無窮,敢赤手空拳與猛獸格鬥,這樣的樣的特徵讓人懷疑,有彪悍的少數民族血統。如說楊堅的血統存疑的話,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那就是如假包換的混血兒了,因為他的母親,楊堅的皇后獨孤氏,是鮮卑人,而且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關於這個獨孤信,我們下面還會講到。

那我們在看來唐朝。李淵、李世民等唐朝皇帝,號稱他們老李家出自隴西李氏,這是可以與弘農楊氏相提並論的名門望族。事實上,李淵的祖宗,只能追溯到李鬻頭上,當然李鬻並不簡單,他是十六國時代的一個小國西涼的開國君主,算起來,李淵乃是李鬻的七世孫。李淵的父親叫李禺,母親獨孤氏,是獨瓜信的第四個女兒,老婆則是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算起來,李淵和楊廣還是姨表兄弟呢。我們說過獨孤信是鮮卑族,所以李淵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愛情結晶,也是混血這樣看來,隋朝和唐朝,都可以算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混血王朝,雖然他們在文化制度上,主要都表現為漢化,但是這本書中,氣賀澤保規常常提到,唐朝執政者身上有一種北方遊牧民族氣息。以唐朝帝王們與武則天、楊玉環的關係為例。武則天原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身份是正五品的才人,按唐朝後宮體制,從皇后到采女,分作九級,才人排在第六級,比較低。

說到李世民與武則天,大家可能會關心一個問題:李世民到底有沒有寵幸過武則天?這是一個歷史疑案。從官方檔案來看,武則天在李世民的後宮長達十二年,十四歲入宮,二十六歲李世民去世並無懷孕與生育記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野史、小說和影視劇有點渲染過度了。不管有沒有發生關係,從名分上講,武則天都是李世民的女人。李世民死後,她則與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相識、相愛,並被封為皇后。氣賀澤保規甚至認為,李治與武則天相識,不是在李世民死後,而是生前,相識的地方,則在李世民的病榻,二人不僅相識,還發生了曖昧的關係。當然這個說法,更多是出自他的推測,不一定是事實。這屬於兒子撬走了老子的女人。大概一百年後,劇情顛倒了過來,老子搶走了兒子的女人。這便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楊玉環本來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被李隆基巧取豪奪,納為貴妃。這種一女侍奉父子二人的行為,在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那裡,相當常見,父親死後,其遺孀由兒子繼承,當然自己的生母除外,這在西方還有個說法,叫利未拉特妒姻曲故出自《聖經》。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創者羯族人石勒,為了向漢族學習,特地廢除了這一習俗。不承想,在唐朝皇室這裡,竟然反其道而行之。、這也許與他們的異族血統有關。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李治和李隆基並不是始作俑者,楊廣早已先行一步。公元604年七月,楊廣害死了他的父親楊堅,當天晚上,他便侵犯了楊堅的妃子宣華夫人陳氏,隨後將另一位妃子容華夫人蔡氏納為己有。氣賀澤保規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隋唐國家在本質上仍帶有濃郁的北族特點"

以上說的是隋唐兩個王朝在血統和文化上的共同性,說完了這個我們再來說體制上的共同性。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後,率先推出了律令制。律,就是刑法;令,是指刑法之外的法令,包括行政、官制、稅務等。開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隋朝的新令出臺;次年,新律出臺,史稱《開皇律》。二者合起來,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皇律令。《開皇律》以“權衡輕重,務求平允,除酷刑,疏而不失"為主旨,它的特色,一是廢除了自古以來殘害身體的舊五刑,如刺青、砍腳、割鼻子、閹割等,改作新五刑:笞(鞭打)杖(杖擊)、徒(剝奪自由、強制勞動)、流(流放)、死(死刑),這一改,顯然文明多了;二是提出罪刑法定主義,針對各種罪行,明確了相應的處罰方式。就此而言開皇新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刑罰體系"

唐朝的法律,統稱《唐律》。學法律的朋友都知道,《唐律》是中國古代法律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國,更在東亞、世界。對比可知,《唐律》幾乎完全繼承了隋朝的《開皇律》,雖然從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這一百多年間,《唐律》經歷了七次修訂,但修改之後,與《開皇律》依然大同小異。《開皇律》共計十二篇五百條,《唐律》共計十二篇五百零二條,從數目上講,僅僅增加了兩條,《開皇律》提出了“五刑”“十惡“'八議",《唐律》一概照搬。

律令之外,隋朝還要許多舉措,影響深遠。對新生的隋朝而言,急需解決的內部敵人,就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的貴族制,

我們上一本書裡曾經介紹過貴族或者說豪族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力之巨大。在九品官人法的護持之下,貴族憑藉家世、門第,把持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權。文帝決定首先拿他們開刀。對策,一是把人事權從地方收歸中央;二是規定了任期制與迴避制,所謂任期制,指文官三年任期,武官四年任期,所謂迴避制,指官吏不得在本人的出生地任職;三是精簡行政機構,在魏晉南北朝,地方分作州、郡、縣三級,隋文帝把郡砍掉了,改作州、縣兩級;四、是最重要的一項政策:科舉制,當然隋朝的科舉制只是雛形,尚未施展開來,要等到唐朝,才能大放光彩。從這四點來看,可見隋文帝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此人絕對是一代英主。

對於隋朝的制度優勢及其歷史地位,澤保規有一段評論,我們來讀一下:隋代被其後唐代的光環所遮擋,因而歷來往往不受重視。然而,正如秦與漢的關係一樣,隋代實際上奠定了唐代前半期體制的基本框架。

這本書關於隋朝,還有一些精彩的論斷。我們就舉其中一個例子。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朝爆發了一場政治事變:十月,皇太子楊勇被廢,十一月,晉王楊廣被立為新太子。一般而言,這被視為兄弟之爭。氣賀澤保規結合此前一年宰相高類的下臺,此後一年楊素出任宰相,判定太子廢立的背後,還有政策因素。高頦與楊勇是兒女親家,他屬於關隴集才,堅持關中本位主義的政治路線;楊廣與楊素聯手,則有意脫離關中本位,轉向江南等更廣闊的地域,包括東亞,重新構築權力體系。通常認為,隋朝由關中本位路線向非關中本位路線的轉換,發生在楊廣執政時期,換言之,路線的差異,把隋文帝與隋煬帝分成了兩個時代;仔細分析,氣賀澤保規發現,在隋文帝選擇楊廣作為太子的時候,已經決定了轉換路線的大政方針。

接下來,我們來說唐朝。唐朝初年,出現了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若給中國古代的皇帝排座次,李世民一般都能排進前三位,與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康熙皇帝玄燁等人不相上下。不過,氣賀澤保規對李世民卻有些不以為

然,在他看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所以膾炙人口、流芳百世,主要出自《貞觀政要》的包裝和鼓吹,這種,可信度很成問題。李世民這個人,非常在意後世如何評價自的形象與政績,畢竟他有心病,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都是政治汙點他在世之時,便有意編造歷史,甚至要查看自己的《起居注》,按照當時的規定,記錄皇帝公開言行的《起居注》不能讓皇帝本人看到,所以史官一再拒絕。氣賀澤保規懷疑,李世民最終還是看到了自己的《起居注》,也許還加以篡改,以致《起居注》所描寫的唐太宗全是一代明君,至於他最擔心的玄武門之變,則是輕描淡寫,模糊不清。唐太宗未必是後世所追捧的一代明君,正如隋煬帝未必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

對此,氣賀澤保規認為,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清楚地知道,他自己的所作所為與之前的隋煬帝楊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自己在各方面的才幹,“無論在把握未來的構想能力和行動能力方面,還是在學問以及文學素養等方面",並不強於楊廣,

如果不另闢蹊徑的話,自己只能步隋煬帝之後塵。所以唐太宗把隋煬帝塑造成為一個徹頭、尾的惡棍和反面典型,並通過重視臣子的諫言這一策略,竭力在各方面與隋煬帝進行對比,千方百計地打造自己的明君形象,藉以洗刷因玄武門之變而帶來的陰影。從後世的歷史評價和人們的普遍印象來看,李世民為自己打造的人設,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

這當然不能空談。氣賀澤保規經過比較,發現唐太宗時期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都不如隋煬帝時期。所以作者評價說:“作為一位統治者來說,唐太宗並沒有任何方面超過隋煬帝。”這大概是本書當中最驚世駭俗的論點。

氣賀澤保規筆下,對唐朝的皇帝都不無微詞,但他一文化和制度。如他用了整整一章,來寫唐朝的女性生活,除了平等、開放,他還使用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女性,叫“昂首闊步"由此可見唐朝女性自信的程度。人武則天到韋皇后、太平公主,再到楊貴己,這些爭議巨大的唐代女性,她們面對支撐男社會的理論以及舊習,勇敢地談論愛情、公開發表自己的主張、追求有個性的生活,這是女性地位和社會開放程度的寫照。跟宋代以後女人被強制纏腳,被束縛於儒教倫理道德之中的境遇相比,隋唐時代在這一方面與後世的反差可以說是十分明顯的。

上面講的就是,為什麼隋唐應該被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以及,在這個視角下的隋朝歷史地位重新定位。

雖然唐朝的許多制度設計都深受隋朝的影響,不過氣賀澤保規還是對唐朝的制度運轉大加讚賞,他認為這正是唐朝歷經安史之亂那樣毀滅性的打擊之後,還能作為一個統一王朝(至少形式上是統一的)個統一王朝(至少形式上是統一的)持續一個半世紀的核心原因一這也就是本書探討的第二個大問題。

這得從安史之亂說起。公元755年,一代梟雄安祿山及其盟友史思明,挑戰龐大的大唐帝國,縱橫北方,攻入長安,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大燕。這場動亂充分暴露了唐朝政治體制的弱點使大唐帝國的威信灰飛煙滅,蕩然無存。但是,即便帝國的大廈一度搖搖欲墜,其主體結構並未動搖,憑藉制度的柔韌性,繼續堅挺了一個半世紀之久,論生命力,唐朝成為了漢朝之後第二大王朝。那麼問題來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唐朝的制度優越性到底表現在哪裡呢?

這本書明確談到了三點。第一是律令制。就水準而言,唐朝的律令在當時之世界,遙遙領先,獨一無二,引來日本等國家的學習與移植。唐代律令的全面性,幾乎涵蓋了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鉅細無遺;同時它的權威性也很有保證,律令在前,即使是皇帝,都不能為所欲為,皇帝超越法規的行為,或者無視法規的獨斷專行,必定會受到臣下的反對,同樣,官僚對於法律條文的擴大解釋、擴大應用,都不會被允許,關於死刑等重罪需要經過好幾道關口的審核;最後它還很有彈性,律令的執行並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此,氣賀澤保規斷言“唐朝之所以能雛系長達三百年之久的統治,律令的存在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二是由律令制、科舉制等組成的官僚制。通常把官僚制與貴族制視作對立的兩面。前面說過,貴族制是隋朝的敵人,對唐朝而言,也是如此。唐的皇帝,縱然號稱出自名門望族,實則都是靠軍功起家,與豪族關係不大。他們掌權之後,所需踢開的第一塊絆腳石,就是貴族。然而當時貴族勢力之大,連皇帝都奈何不得。

書中提到,唐太宗執政時期,為了向貴族示威,曾下令編寫了一本表示家世門第序列的氏族目錄,我們可將之理解為變相的百家姓,編定之後,山東貴族博陵崔氏赫然名列第一,作為大唐皇室的隴西李氏只排在第三位。太宗勃然大怒,於是派人重新編纂一遍,以隴西李氏為首的氏族目錄,這就是《貞觀氏族志》。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山東貴族的影響力,居然能壓王至一頭(注意,前面提到的博陵,在今天河北,這個山東也不是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泛指崤山以東地區)

唐朝推行了各種政策與制度,如律令制、科舉制,以對抗、解構貴族制,其結果,在氣賀澤保規看來,不是官僚制戰勝了貴族制,亦非貴族制融化了官僚制,而是場妥協,雙方握手言和。貴族制主動向官僚制低頭,譬如貴族子弟積極參加科舉考試;與此同時,官僚制不得不顧及貴族制的強大現實,主動向其傾斜,譬如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便殘留了南北朝以來的貴族制的巨大影響,

“整個有唐一代,重視家世出身以及貴族教養的空氣始終沒有大的變化"“貴族制和官僚制乃是一種相互補充完善的關係”氣賀澤保規得出了一個折中的結論:順道說一句。唐朝的貴族制終結於公元905年。這一年六月,大權在握的朱全忠,就是朱溫,在親信李振的鼓動之下,將裴樞、獨孤損、崔遠等朝廷大臣帶到了黃河邊的白馬驛,李振說:“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大意曰裴樞這幫人,平時自詡清流,不妨把他們投入渾濁的黃河裡,讓他們變成濁流,朱溫大笑,把裴樞等三十餘人全部殺死,然後投屍於黃河,製造了聳人聽聞的“白馬之變"。氣賀澤保規說唐史,寫到這一幕,黯然告終,留下下了一個蒼涼的尾巴:“裴樞等人都是來自於世家大族的科舉出身的官僚,他們的被殺乃是象徵著唐代貴族制社會終結的大事件。

第三點可稱之為鄉村自治。前面說過,隋朝建立之後,將地方行政從三級壓縮為兩級,為了加強對基層的統治,設置了“鄉里制",按舊制,100戶為裡,設里正,隋朝則在此之上,以500戶為一鄉,設鄉正,鄉正由執政者派遣,而非民間推舉。誰料隋朝迅速滅亡,唐朝繼承了鄉里制,卻廢除了鄉正,將管理鄉里的權限還給了里正(村正),說白了,就是由基層民眾自我管理,實行鄉村自治“由此而建立起了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之間比較穩定的關係。這一點是支撐唐朝維繫長時間統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天下沒有永遠的執政者,沒有不會滅亡的王朝。唐朝的制度再有彈性,其政治紅利終究會消耗殆盡。安史之亂過後,唐朝元氣大傷,內有宦官專政、朋黨爭,外有藩鎮割據,契丹、沙陀等異族迅速崛起,內外交攻,使大唐王朝漸漸淪為一個空心的巨人,只需輕輕一擊,便會露出腐朽的本質。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棍(Zhu)禪位,改國號為梁,唐朝就此滅亡。書中說隋朝是一個過渡性的、承前啟後的朝代,那麼唐朝的價值,有承前而無啟後,更像是一個終結,一場告別。

作為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唐朝的滅亡意味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以及歷史的天平,從此自西向東,或者說從西北方向東南方轉移。除了隋唐的興亡史,氣賀澤保規還談到唐朝的農村、城市、婦女、軍隊、文化等,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唐朝以開放著稱,男女相對平等,書中說隋唐時代是古代中國的女性生活最幸福的一個時期。那麼怎麼論證這一點呢?氣賀澤保規提供了一些視角,一是畫中女性騎馬的姿態,二是對離婚與再妒的太廬是悍妻與妒婦的出現,彪悍的妻子,妒忌的妻子,對應怕老婆的故事,胡適先生曾把一個國家怕老婆的故事與民主指數聯繫起來。、通過這三佔我們看到了唐朝女性“昂首闊步的形象”

還有一個好玩的細節。大唐王朝三百年,皇后正式在位的年數只有七十二年,四分之三以上的時期,皇后的位置都處於空窗。這七十二年,武則天一個人就佔了二十三年,將近三分之一。大家聽到這裡,會不會有點驚訝呢?這背後最大的原因,正在於對武則天現象的防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為了把第二個武則天扼殺於子宮之中,唐朝後期乾脆不設皇后了。如唐憲宗李純,他的貴妃郭氏,爺爺是朝廷重臣郭子儀,母親是昇平公主,還生了一個皇子,即後來的唐穆宗李恆,即便如此,她在世之時,只是貴妃,死後才被兒子追封為懿安皇后。

氣賀澤保規談唐朝文化,還提到唐朝皇帝服用丹藥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給我們的印象,英明神武,休休有容,但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他只活了五十歲,英年早逝。於他的死因,有一種說法,舊唐莉稱“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大意曰吃藥,中毒,暴卒。書中沒有寫到李世民的死,只說他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服用丹藥,晚年喪失判斷能力,臥在病榻之上任藥物侵蝕身體,御醫毫無辦法。前面提到的唐憲宗,也是因為好吃丹藥而日益煩躁,喜怒無常,最後被身邊的宦官殺死。

這本書還有一段結語,其主題便是外國漢學界流行的“唐宋變革論"。這種論調將隋唐與魏晉南北朝視為一體,貫穿這六百年的線索便是貴族制。宋朝之後,無論國家的結構還是時代的狀態都發生了本質變化。那將是我們下一期要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