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清朝入關的時候,八旗兵戰鬥力爆滿,所向披靡,即使明朝的先進火器給清兵造成了很大傷亡,也沒有阻止八旗子弟的金戈鐵馬。征服疆土可以依仗少而精的軍隊,但如果統治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八旗兵那些數量真心不夠看。

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因此,清朝大量招募漢人成立綠營兵,作為國家的常規兵力,負責邊防事務,而八旗兵則駐守皇宮、要塞等險要樞紐,從而達到以少制多的目的。

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這種設計本身沒有問題,但沒考慮到人性。清朝八旗兵作為征服者,也是國家的受益者,待遇極高,吃穿用住全由國家供養。這無形中助長了八旗兵驕奢淫逸的腐敗風氣,到了乾隆末年,所謂的八旗兵基本喪失戰鬥力,綠營兵主導了國家防務。

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綠營兵是國家正規軍隊,待遇相當不錯,清政府再次成功複製歷史,把綠營兵保障得舒舒服服,到了清朝末年,綠營兵也不行了,打不了仗。

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為了鞏固國防,清朝開始在地方招募鄉勇,這些鄉勇平時耕地,戰時打仗。為了和鄉勇區分,原來綠營兵軍服上繡上“兵”字,鄉勇軍服上則繡個“勇”字。鄉勇的待遇普遍比綠營兵差好幾檔,是一種臨時應急編制。但讓人意外的是,曾國藩發現了鄉勇蘊藏的巨大戰力,開始有計劃培養訓練鄉勇,最終打造了一支戰力極強的湘軍。

清朝軍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