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清朝入关的时候,八旗兵战斗力爆满,所向披靡,即使明朝的先进火器给清兵造成了很大伤亡,也没有阻止八旗子弟的金戈铁马。征服疆土可以依仗少而精的军队,但如果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八旗兵那些数量真心不够看。

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因此,清朝大量招募汉人成立绿营兵,作为国家的常规兵力,负责边防事务,而八旗兵则驻守皇宫、要塞等险要枢纽,从而达到以少制多的目的。

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这种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但没考虑到人性。清朝八旗兵作为征服者,也是国家的受益者,待遇极高,吃穿用住全由国家供养。这无形中助长了八旗兵骄奢淫逸的腐败风气,到了乾隆末年,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丧失战斗力,绿营兵主导了国家防务。

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绿营兵是国家正规军队,待遇相当不错,清政府再次成功复制历史,把绿营兵保障得舒舒服服,到了清朝末年,绿营兵也不行了,打不了仗。

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为了巩固国防,清朝开始在地方招募乡勇,这些乡勇平时耕地,战时打仗。为了和乡勇区分,原来绿营兵军服上绣上“兵”字,乡勇军服上则绣个“勇”字。乡勇的待遇普遍比绿营兵差好几档,是一种临时应急编制。但让人意外的是,曾国藩发现了乡勇蕴藏的巨大战力,开始有计划培养训练乡勇,最终打造了一支战力极强的湘军。

清朝军服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