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史料保存完整等原因,一直以來都是影視劇的熱點題材。所以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許多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影視劇。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在這些影視劇中,咱們經常可以發現,裡面那些當兵的,他們的軍服上,都會有字作為標識。不過,這衣服上的字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那麼,這"兵"和"勇"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得從清朝的兵制說起。

首先,作為一個王朝,清朝其肯定是有著自己的一套兵役制度,"兵"和"勇"就是清朝兵役制度不同時期的產物。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清軍還未入關。統一了遼東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為了加強統治,同時也是為了增強軍事實力來對抗明朝,其創立了八旗制度。

其最開始創立八旗的依據是其軍隊的兵種不同。

努爾哈赤手下有四軍,分別是環刀軍、鐵錘軍、串赤軍、能射軍。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這四軍都有自己的軍旗,分別是黃、白、紅、藍。此後四軍擴編為八軍,努爾哈赤便有增四旗。最終以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為名的八旗兵制創立。

八旗的編制情況是:以牛錄為基本編制單位,300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所以八旗共六萬人。當年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就是靠著這六萬八旗軍,大敗十萬明軍,從此穩坐滿洲,虎視關內。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後,當時還叫後金的清朝有效仿滿洲八旗制度,建立了漢八旗,蒙八旗。當然了,隨著清軍入關,其軍事組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雖然旗數還是,但牛錄的數量在增加,總體來說,滿八旗還是保持著優勢地位。

早期的八旗兵因為常年征戰,其軍事素質頗高,而且大都是騎兵,所以有著很強的戰鬥力。但在其入關之後,因為旗人在清朝的特殊地位,一個個都變成了老爺,馬兒也換成了轎子,長年的養尊處優,使得八旗兵戰鬥力逐漸衰弱,再加上清朝平定全國之後,一度奉行和平政策,疏於軍務,所以八旗兵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八旗兵了。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所以康熙年間,面對吳三桂帶頭的三藩之亂,八旗兵簡直不堪大用,最後還是靠著綠營兵,才得以平定叛亂。

綠營兵也是清朝兵制的一部分,是清朝根據明朝的邊防鎮戍制度,將明朝降軍和新募漢軍改編而成的各省地方軍,因以綠色旗幟為標誌,以營為基本建制單位,故名綠營。

當時清朝與南明作戰,戰區大都在江南以及西南地區,不是水田泥沼就是山地亂石,非常不利於以騎兵為主的八旗軍戰鬥。所以,清朝當時組建了以步兵為主的綠營,並在再隨後的時間了逐漸取代了八旗兵,成為了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八旗兵和綠營兵分工不同,八旗戍衛京師,綠營坐鎮地方。當然了,這待遇也有所區別。論資排輩,憑地位憑身份,綠營兵這些漢人是肯定不及那些旗人的。

八旗軍可以說的吃香的喝辣的,裝備好,軍餉足。而綠營兵則是平時要擔負繁重的地方雜役,戰時又為八旗打先鋒、當後勤。而且,各種待遇又遠遠不及八旗,甚至於還時有剋扣軍餉的事情發生,所以兵將不和也是常態,所以,綠營兵也逐漸地走向了衰敗。

當然了,總之這兩者皆是清朝常備軍事力量,其軍服上都會有"兵"字。而"勇"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最開始再雍正、乾隆時期,常年征戰,有時就會出現兵源不足的情況,而當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夠用的時候,清朝朝廷一般會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說白了,就是臨時工,沒有軍籍,各種當兵的福利待遇也不能享受。

所以,在那個時候,"勇"的地位是遠遠不能與"兵"相提並論的。其地位差距比綠營兵和八旗兵還要大,"勇"見著兵還得稱一聲老爺,不僅要為衝鋒陷陣,還得鞍前馬後,實打實的"奴才"。

不過,到了後來,隨著綠營兵逐漸衰敗,八旗軍更是不值一提,大清王朝的"兵",不僅在鴉片戰爭中被列強碾壓,就連面對太平天國也是一敗塗地。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鄉勇逐卻因平亂而聲名鵲起,逐漸的成為清朝所倚仗的主要軍事力量。

當然了,那時候的"勇"已經不再是臨時工了。

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已經山窮水盡,面對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已經無力。所以清王朝只好打破滿漢之分,重新重用漢臣,將大清的命脈全部交給了漢臣,讓他們自行招募兵勇,來充實軍隊。其中,曾國藩回到故地,招募了大量的鄉勇組建湘軍,不僅給編制還發軍餉,將其打造成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正規軍。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在曾國藩之後,還有李鴻章的淮軍,也都是鄉勇出身。

鄉勇們都是貧苦人家出身,有錢就能賣命,所以戰鬥力也極其強悍。所以"勇"最終取代了兵,成為了清朝末年的主要軍事力量。而這時候的"勇"雖然名義上還是清朝的兵,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那些地方重臣們的私募武裝,其只聽命於自己的長官而不是清政府。

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清朝軍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這也是為何當年英法聯軍都打進北京了,而屯有重兵的江南地區卻無兵北上勤王。

當然了,"勇"兵最終也沒能救得了腐朽的清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