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歷史上的6月20日,

永樂七年(1409年6月20日),

明十三陵開始營建。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大爺,請問十三陵怎麼走啊?”

“你問的哪個陵啊?”

“我就想問十三陵!”

“對啊,那具體是哪個陵啊?”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陵園內全部仿造皇宮建造,每一個陵墓都建築著高大的城牆和金碧輝煌的宮殿,這是明帝國的另一個紫禁城。

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十三陵神路

明朝十六帝,為何叫十三陵呢?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之意)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

定陵挖掘——中國考古史上悲劇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為探尋十三陵的秘密,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和郭沫若提出了開掘十三陵的計劃。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曾轟動世界,最後卻成了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最任性的一位皇帝。他10歲繼位,22歲開始修建自己未來的壽宮,並多次親臨陵址現場督察,陵寢在6年後建成。他在紫禁城中度過了3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幾乎從不上朝,也從不理政,直到長眠於這座地下宮殿。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佈,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絲織品應該是最具價值的。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很少見到明代絲織品,存留至今的實物更是鳳毛麟角。定陵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

然而,事情急轉直下。

明代定陵發掘工作考古發掘隊隊長趙其昌曾回憶說:“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料到的。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由於技術水平落後,挖開容易,保護卻很難,很多奇珍異寶遭到無法修復的毀壞。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因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溼、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裡,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

定陵發掘帶來的教訓,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關於定陵還有個棺木詭異事件

文革中皇帝皇后遺骸難逃厄運,被紅衛兵小將從棺材中扔了出去,棺材則扔進了山溝。當地有人撿到這些殘破的木材,由於材料是名貴的金絲楠木,就有一家人將外面腐朽的部分刨去,用它做了一套大躺櫃,宣稱用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為自己做傢俱會有大大的“福報”。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定陵地下宮殿

但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覺得這不但不會有“福報”,相反會帶來厄運。這一家人育有四子,當時還都未成年,一天其中三個在大躺櫃上玩,忽然一下都掉進了櫃子,櫃子的門鬼使神差地合上了,就這樣三個孩子被活活悶死在櫃子裡。

事情還沒完,多年以後,唯一倖存的孩子長大成人,並且還上了大學,一切都很好的樣子,人們也似乎忘了躺櫃帶來的厄運。一年暑假,這個孩子回家和父母團聚,有一天老兩口到地裡去,剩孩子獨自在家。等到他們回家時,孩子已經奇怪地死在躺櫃上了,死因不明。沒人能解開其中的謎團。

守陵村的故事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十三陵,每座皇陵的旁邊,都有一個以陵命名的村落。

明十三陵,自建陵開始,便有了陵監——一個負責管理和保護皇陵的機構。為了守護帝陵不遭破壞,每一陵附近都住著專門的陵戶。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從帝王下葬的那一刻起,便不分身份,不論尊卑,在這個巨大而奢華的墳墓旁,耗盡一生——他們是“守陵人”。

如今,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是數百年前清朝派駐的守陵人所繁衍的後代明朝滅亡後,守衛十三陵的守護者從軍隊變成了老百姓。出於懷柔漢人的考慮,清朝統治者不但對陵區進行妥善保管,還從北京周邊地區遷來不少人口,撥給田地開荒守陵,時間久了,陵戶們繁衍生息,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個以陵寢名稱命名的村莊。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長陵村

這些村莊的名字跟陵墓名字是一樣的,比如長陵附近的村子叫長陵村,而獻陵附近的村子叫獻陵村。

可十三個陵墓中,唯獨崇禎皇帝的思陵附近沒有思陵村。這是為何?

其實一開始思陵附近也有思陵村,可後來的發生了一件事,卻讓這個村莊改了名字。

故事要從明朝末年說起。明末政局混亂,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后的屍首遲遲得不到安葬。後來幾經周折,他的屍首才得以被運往昌平墓葬群。然而在運送的過程中,崇禎皇帝的頭部被砍掉了。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朱由檢(明崇禎皇帝)自縊處

人們慌忙地尋找,可哪裡還找得到丟失的腦袋呢?無奈之下,送葬的人連夜找工匠鑄了金頭作為替代,被安葬在了思陵。崇禎安金頭的消息不脛而走,思陵便成了盜墓者眼中的肥肉。

一開始,盜墓的難度很大,思陵村的陵戶一直恪盡職守。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思陵的看守也漸漸鬆懈下來,盜墓者們蠢蠢欲動。陵墓中的寶貝被偷走了,崇禎皇帝的金頭也不見蹤跡。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思陵陵墓內部

陵戶們用盡各種招數尋找“金頭”,可終究未能找到。至此陵戶們痛定思痛,決定把思陵村改名為“盜陵監”,並且立了新的護陵規矩,以警醒自己要時刻提防,嚴加監看。就這樣,思陵村變成了盜陵監。時間久了,成了現在的“悼陵監”村。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如今的悼陵監村

永陵的守陵人李建忠表示:除了不讓外人進來,保護皇陵之外,也沒啥,就是我們都儘量不傷害這裡的東西,就算是蛇呀什麼的,也不傷害,頂多拿棍子嚇唬嚇唬它們而已。民間認為陵墓附近的蛇都是陵墓的守護者,所以不能輕易傷害。

明十三陵,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

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幾百年的風霜雨雪,十三陵的一段段傳說,守陵人祖輩默默的一生,時光荏苒,故事綿長。讓我們一起穿越回明朝,感受明代皇陵的氣勢磅礴,感觀傳統中華的歷史文化。

古建中國-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