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物理老師對高考作文變化的思考

一個物理老師對高考作文變化的思考

|孟繁偉

每年高考結束,都要看作文題目是什麼,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與自己做管理工作有關吧。前幾天去某地講座,原定讓我講怎樣做副校長,後來通知我聽講的人有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年級主任、教研組長等,於是讓我講高考怎樣備考。因為人員複雜所以在準備講座內容的時候,凡是涉及具體實例的時候就必須兼顧聽眾所教的學科,假如聽講人對具體的實例不理解,聽講的效果就不會很好,於是我選擇了語文學科與物理學科作為具體實例,儘可能的做到文理兼顧,儘可能讓每個人都能聽懂。

在講座中我帶領大家回顧了近40

年語文試卷命題的變化,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開始是以知識立意階段,後來逐步過渡到以能力立意階段,近些年又逐漸由能力立意逐步過渡到以考核學科素養階段。例如作文方面,從命題作文階段過渡到材料作文階段,其實就是材料作文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是90年參加高考的,記得當時作文就是材料作文,題目如下:

“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去玫瑰園,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裡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個女兒告訴母親

這裡真好,每個刺上面都有花。根據這一材料展開描寫,寫一篇議論文。”

再看看2017年全國二卷的高考作文題目,內容如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3、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6、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認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再看2017年全國一卷作文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我對90年高考作文記憶太深了。上大學後某次在圖書館學習時,看到當年高考滿分作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和我的考場作文寫的太像了。考場寫作文時,我舉個例子用到成語因噎廢食,但因為著急忘記了“噎”字怎麼寫,於是我就把這個成語意思用一句話寫了出來。該滿分作文用的就是這個成語,其他的地方都和我寫的一樣一樣的,但所有的文章都沒有考生的名字。扯遠了,還是回到作文這個話題上吧。90

年的材料作文,雖然給了材料,但是對作文的文體做了限制,就是必須寫成議論文。看看2017年全國2卷的作文要求“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認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再看看2017年全國1卷作文要求“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
字。”
通過對比就會發現,90年的作文主要考查的是思想觀點,就是要用辯證的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大家都知道90年之前一年發生的事,就的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所發生的一切。而今年的作文在考查思想觀點的同時更加註重對思維及素養的考查。這自然就引入了一個話題,對於理科考生可以通過解題步驟看出考生是怎樣思維的,文科怎麼辦?能通過主觀題或者作文看出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思維品質嗎?同樣也是可以的,用“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簡稱solo,即索羅分類法就能看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可以參看高凌飈,張洪巖主譯的《學習質量評價》一書。

簡單的說,solo分類法把知識的習得或建構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前結構階段:對問題迷惑,不能以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簡單說不知道怎麼答;二是單點結構階段:僅能依據某一個方面進行“概括”,不能在事實與概念之間建立聯繫。簡單說就是答題者對所用的材料都是分離的,相互之間沒有什麼聯繫。答題時僅能就某一個信息得出結論;三是多點結構階段:答題者能依據少數片面的和互不相關的信息進行概括。通常表現為能夠序列化地理解問題的多個方面,但是不能把這些方面互相聯繫起來。亦可以說能對材料進行羅列,但是不能找到材料間的內在聯繫,或者不能說清材料與結論之間的內在關係。簡單說就是說了一堆相互沒有關係或者是體系的事或者句子;四是關聯結構階段:能夠對給出的多方面信息進行整合與歸納,把給定的信息或者材料梳理成一個系統,但是沒有在這個梳理後的系統之上再進行演繹推理,不能和系統之外信息建立聯繫。簡單說就是把材料分析歸納了,但是沒有進一步的提煉和推廣;五是擴展抽象結構階段:就是對材料或者信息能進行分析整合歸納,形成較高的認識層次,然後在此基礎上又能進行演繹推理,把與該系統看似不關聯的系統也能給統一起來。簡單說就是分析歸納綜合之後又能演繹推理,有了較高層次的認識。也可以這樣命名這個五個階段即無結構,點結構,線結構,面結構,體結構。

下面用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這五個階段:教師講完有關雨的形成一課後,要求學生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山脈向海的一面要比朝向內陸的一面潮溼一些?”下面是學生幾種典型的回答。

1、不知道(無結構)

2、因為向海的一面雨下的多(單點結構)

3、因為當我們去海邊的小房子的時候,要經過一條盤山道,山那邊的路比這邊的路潮溼多了。父親常會告訴我,“注意路滑不要跌跤”我覺得我們得搬走;以後不要去海邊了。此外我討厭下雨(單點結構)

4、因為海風首先吹到向海的一面(單點結構)

5

、因為從海邊來的空氣帶有溼氣,像霧那類東西。溼氣先到向海的一面的山坡,在海邊停留,所以變成雨落在海邊,而山的另一側沒有溼氣。(多點結構)

6、盛行風從海上吹來,所以稱為海風。海風帶來海水的溼氣,遇到高山被迫上升。由於山頂比海平面高,越高的地方溫度就越低,溼氣的溫度也降低。結果溼氣在上升的過程中凝結成雨降下來。當風吹到山的另一邊時,已經變的乾燥了。(關聯結構)

7、只有當風從海上吹來時,這種說法才是對的。這時海風帶來的海水蒸發而成的蒸汽,遇到山峰時,順山坡向上並冷卻。冷卻使水蒸氣凝結,變得比空氣重,成為雨滴落下來。氣流過山以後不僅變得乾燥,而且由於下降還變得更密集,這一個過程使氣溫升高,就像給自行車打氣筒打氣使溫度升高一樣。因此,有兩個原因造成氣流的不飽和。起作用就像冬天吹到加拿大落基山脈的暖風一樣。如果沒有山的話,海岸邊和內陸似乎不應有什麼不同。一切取決於地貌、風向和氣溫等條件。這些條件如果有所不同的話,能量轉換的過程有就不同,氣候的模式有也會很不相同。(擴展抽象結構)

通過這些同學的回答,就能看出他們的思維過程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答案一個比一個好,涉及的知識點也越來越多,後面的回答一個比一個完美。

再看第六個同學的回答,盛行風帶來了海水的溼氣;遇山上行,溫度降低;凝結成雨;空氣變得乾燥。因該說回到的很好。屬於分類中的多點結構。再看最後一個同學的回答,溼氣的形成原因,凝結成雨的原因,空氣為何干燥的原因,氣團升高溫度降低的道理,類比加拿大落基山脈暖風,打氣筒的做功原理。有山和沒有山的情況。這個同學比第六個同學回答的還要更要好。這就是拓展抽象結構。所以說不是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孤立的處理,要通過歸納和抽象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繫,找到其內在的關係,在歸納的基礎上再進行演繹得出與材料表面看沒有關聯的內容。這樣才能展現答題者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

回頭看看今年作文的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之前是能理解關鍵詞的內涵,考生一定選擇自己最熟悉的關鍵詞,這就能區分出考生的文學素養,選什麼關鍵詞能夠區分考生的價值觀,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就是區分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既符合solo分類中的哪一類,是無結構,點結構,線結構,面結構,還是體結構,當然以體結構的思維方式所寫的作文才是最好的作文了。

高考作文寫作要求的變化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同時也給了我們某些暗示,高考命題有個大的原則就是穩中有變,即漸變不是突變,而作文要求的變化影響相對最小。將來文科綜合主觀題目能否這樣命題?大家都記得吧,有一年高考歷史題,兩個大學教授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解答當年的試題,當年曾一度引起某些教師的熱議。假如我們深入的追問,為何兩個教授會從不同的角度回答同一問題?這就說明不論從什麼角度回答,只要思維邏輯清楚,符合索羅分類的拓展結構,就能區分出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

其實這樣的考試方式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罷了。目前各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面試,其實就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對考生進行甄別的。用幾個問題就能看出考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及考生的三觀取向。我相信在紙筆測試中,用這樣的試題考查和甄別學生的時間不會很遠的,請大家做好準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