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真 弟子入則孝

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邏輯,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註釋】(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5)泛: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餘力:指有閒暇時間。(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論語》求真 弟子入則孝

【譯文】

孔子說:“年輕小子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就要順從兄長,謹言慎行還要誠實可信,泛愛眾人又能主動親近有仁德之人。如此躬行實踐之後,還有精力的話,就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論語》求真 弟子入則孝

【求真】

儒家講知行合一,這似乎是一個例證。在這段語錄中,孔子將學禮、尊禮和行禮看作青年學習的主要內容,反而將學文看作次要的事。按照這段經文的言外之意,青年人只要做到能夠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就已經實現了學習的目標。只是在行有餘力的條件下,才鼓勵青年人去學文。如果是行無餘力,那麼只要做到以上這些要求,也就意味著已經盡了青年人學習的義務。在這些要求裡面並沒有一個終極至理的追求,沒有求真求實的目標。我們為什麼要學禮、尊禮?是沒有答案的,如果硬要回答它,可能就會是先聖所制、先王所留之類了。禮為什麼要學、要尊、要行,沒有禮本身禮之為禮的內在根據證明。它的合理性都是外在的,假借先王聖人之名實現它的道德權威。黑格爾說儒家學問缺少思辨,於此可見一斑。

仁義孝悌這些道德原則無疑是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即使在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仁愛眾生,與高尚的人交友,也都是值得提倡的原則。但這些原則放置在古代封建社會當中,就容易產生愚忠愚孝的結果。因為禮是統治階級制定的,旨在規範君臣、父子、長幼、奴主的尊卑貴賤的次序。它要求人們遵從先王先聖的制度,服從君主的領導,但不要去問為什麼。儒家制造了許多上古聖賢德化的故事,用來支持他們的學說,但不允許人們追問究竟有沒有聖人君主存在,這些道德說教是否適合於當下的社會現實之類的問題。凡是古代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凡是古代的道理就一定是對的,崇古和信古是儒家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原則一定是錯誤的。堅持這樣的原則只會僵化人們的思想,使人們不能對於既定秩序有所創新或改革。事實上,歷史上眾多變法鮮有成功的。

《論語》求真 弟子入則孝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比較,東方文化缺少懷疑和批判的思想,沒有懷疑和批判,就不會有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便不會有發明和創新產生。儒家文化是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相適應的文化,君主和貴族要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需要人民的順從,而儒家學說恰恰是培養順民思想的最好工具。君貴民賤是天定的秩序,忤逆犯上是罪大惡極的事,生為臣就要從君,生為民就要從主。沒有這樣的思想如何能產生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近代西方社會的信條,人生下來就是平等的。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人生而就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貴賤的天然區別,貴者為主,賤者為民,貴者食於人,賤者受治於人。在這樣的文化統治下,社會是不可能發生突破性的變革的。為什麼我國古代的歷史是王朝循環,而西方的歷史是不斷變革?最終的原因還是在文化和制度上。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儒家道德倫理學說相結合,使得封建社會組織趨向穩定而極難發生變革。人們在思想上缺少批判和懷疑的精神,凡千年的中心文化不過是對幾本經書的解釋,一直沒有超脫先秦諸子文化的範圍。當遭遇西方文明,就敗下陣來,進入了落後文化的行列中。難怪陳樂民說,中國沒有自發的近代史,西方文化代表近代,中國清以前文化代表古代。

中國文化要振興,就要打破僵化的思想傳統,吸收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學習理性的哲學思辨的研究方法,敢於懷疑一切,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理性的批判思維,系統整理國學遺產,以期推陳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