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中國是個飲食大國,其中,粵菜、川菜、魯菜、閩菜、淮揚菜、浙菜、湘菜、徽菜被稱為中國“八大菜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無論走到哪裡都只吃得慣贛菜的江西人,很是鬱悶口味並不比其他菜系更差的贛菜怎麼就無人談及呢?想到那些可口入味的家鄉美食,竟感到有些惋惜。

辣八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告訴更多的美食愛好者,威名四震的美食固然不能錯過,但低調不露的美食也值得嘗試。今天,辣八就來給你們介紹江西贛南地區美食之一——包米果。

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包米果是江西贛南地區最有特色的漢族小吃之一,屬於客家菜。在上猶、南康、大餘、信豐、龍南、贛縣、于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區更是久負盛名,相傳從元朝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包米果以四季時蔬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蘿蔔,配以韭蔥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尤其是上猶包米果因“皮薄潤滑、料多爽口”而美名遠揚,成了許多外地遊客到上猶的必吃小吃。

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包米果的來歷

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裡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誌》載:南宋滅亡一個多月後,元朝軍隊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裡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餘人。

當時有個倖存的客家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一盆水浸著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

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幹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一動腦筋,拿一個本來是用來曬米穀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一點醃菜蘿蔔之類的,嚐了一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麼東西盛米槳蒸的?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著說:“圓(元)篾(滅)!”引起眾民一陣開心的笑,也附和著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眾說:“圓(元)篾(滅),不給點顏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

客家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

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包米果的做法

江西省有一個小縣縣城裡,眾多飲食店門口都有塊醒目的招牌,上面寫著“特產包米果”,用以招徠各方食客。

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家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麼做出標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幹。

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卜為主。

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

最受歡迎的是酸菜及茄子餡料的。 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而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裡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干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