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巨頭對創業來說不一定是溫柔鄉!

“賣身”巨頭對創業來說不一定是溫柔鄉!

95億美元、27億美元。48小時,兩家互聯網巨頭相繼被收購——阿里收購餓了麼、美團收購摩拜。兩場收購蔚為壯觀,壯觀的不僅僅是數字,還有背後戲劇性的博弈。

餓了麼也好、摩拜也好,從誕生之日起他們就有著相似模式——瘋狂融資燒錢,盈利能力遠遠趕不上燒錢速度。被收購似乎是從開始就註定的宿命。

創業如同一盤賭局,在諾大的棋盤上創業者互相廝殺,但力量相比擲骰子的人來說如螻蟻一般。在擲骰子者的桌面上,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BAT不論擲骰子及技術如何,他們都是下注的巨人。餓了麼的背後是阿里藉助餓了麼佈局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野心;在摩拜背後,美團的金主騰訊也成為這場收購的最大受益者。

摩拜“賣身”並不讓人感到有多少意外。去年的共享單車市場可謂是風波過後,鉛華洗淨,市場目之所及只剩下摩拜,ofo,還有哈羅單車,經歷了行業洗牌並不意味著日子就好過,燒錢式的資本投入依舊滿足不了各家公司的需要,摩拜內部財務報表顯示,截至當前,摩拜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人民幣,供應商欠款約10億人民幣。此外,摩拜目前日訂單不足1000萬單,按照摩拜投放的900萬輛單車計算,平均每天每車一單。

當然,出現資金的困境並不僅僅是摩拜一家。今年3月初,ofo宣佈完成E輪8.66億美元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值得注意的是,工商信息顯示,ofo創始人戴威通過動產抵押方式,先後兩次將其資產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的借款。若扣除掉換取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約2.8億美元)的借款,ofo本輪實際融資只有5.8億美元。大背景下,摩拜賣身美團,ofo、哈羅背靠阿里。

再看美團方面,去年年底進軍網約車市場,正式佈局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場景,此時美團出擊共享出行市場正是大勢所趨,在O2O市場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流量後,藉助摩拜大量的用戶基數又將完善其線下場景。

據調查,在上海,將近一半的市民每天都是騎著摩拜等共享單車接駁公交和地鐵的來回,公共交通領域與共享單車之間的聯繫可謂相當緊密。若把外賣配送看作是完成了城市中最後1km的交通問題,那麼單車可看作是城市出行的前1km-5km。完成了摩拜收購後,利用單車與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加上長距離快速的網約打車,美團讓用戶可以讓用戶在不同出行距離享受到同樣的便利。“大出行”的戰爭大幕就這樣揭開了。

至此,可以看出,美團的佈局註定要入主摩拜,但為何是現在呢?為何是美團呢?從最初的網傳摩拜ofo合併,再到滴滴欲收購摩拜,到如今鹿死美團之手,互聯網時代的變化會讓我們自然想到阿里和騰訊的競爭。

前幾天餓了麼被阿里收購讓阿里在新零售行業如虎添翼,作為回應,扶持美團是騰訊必然之舉,美團之所以成為最佳選擇不僅源於其在騰訊新零售中的核心地位,也源於備選方案二的滴滴複雜持股關係。

可以說,當前眼花繚亂的互聯網巨頭的收購,包括摩拜、餓了麼等的“賣身”,都是騰訊、阿里巴巴兩大陣營佈局“大出行”、“新零售”、“新消費”戰略的一部分,也可以視為“大出行”戰爭大幕就此揭開,未來的劇情或許更加跌宕起伏。

這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思考的話題,巨頭與新生企業的關係,究竟是感謝巨頭讓創業者或新生企業“全身而退”,還是碾壓了他們的夢想呢?

巨頭出手,創業者不得不走,我們相信在騰訊的扶持下,美團利用摩拜完成“大出行”的光明前景,但也不得不感嘆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寡頭市場,新生企業面前只有兩條道路可選,要麼經營不善失敗關門,要麼做大做強引得巨頭收購。

生命週期理論認為企業總是要歷經幼稚,成長,成熟和衰退,在幼稚期和成長期,縱使有著快速的增長力,但也同時面臨資金上的壓力。

以摩拜為例,單車行業作為一個全新行業,搶佔市場是第一步,創造營收是第二步,如今大數據時代,不管是上流單車製造還是下樓數據信息和線下導流,盈利的前景是顯而易見的,但處於成長期的摩拜同樣面臨其他企業同樣的問題,或許接受“賣身”是不得已之舉,但從那時起,摩拜應該已預見了自己的未來,在巨頭利用其規模優勢施以高壓下,“賣身”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也不必過於悲觀,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互聯網時代,巨頭們不同於行政性壟斷市場,創業者憑藉激情、商業智慧,新生企業有個好的歸屬,並由此循環、接力下去,這也不失為一個激發創業者激情的動力源。商業的魅力就在於此,創業者生生不息,一個又一個的輪迴。

“賣身”巨頭對創業來說不一定是溫柔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