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裡的知識分子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基層工作,諸多到了工廠或礦山。

西嶺錫礦,就是汕頭地區冶金工業局屬下的礦山。與其他地方一樣,前前後後,礦區分配來了十多名大學生或者中專生。給礦山注入了知識的力量,他們的專業是採礦,選礦,機電,分析,醫生及師範的。也有夫妻畢業後一起分配到這大山溝裡面的。而且他們基本都沒有調動工作,因為沒有關係,沒辦法調到大城市去,他們就這樣默默無聞的幹了幾十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獻給大山了,只有退休後才離開這荒涼的鳳地山。

俗話說,入鄉隨俗,一點不假,不管你過去學習成績如何優異,知識面多廣,才藝再多,在這大山溝裡也只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裡沒有你施展的空間,開門見山,你燒火煮飯,就必須自己去山上砍柴拔草,自己去弄一塊自留地,種點青菜給自己吃,日子過得太緊的話,你也必須像本地工人一樣,去養豬,養羊,養雞下蛋。你也高雅不起來,因為在坑道里面,大家都一樣,工人在與大石頭打交道,你是整天在坑道里與圖紙,儀器打交道。下班後大家都一樣,這些知識分子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交流,串門。也難為了他們,他們過去是在城市,至少是鄉鎮,畢業後就直接來到了這深山溝。最熱鬧的地方就是附近的葵潭公社,但也只有一條商業街而已。還有與葵潭差不多一樣路程的陸豐華僑農場,那裡有幾間商店。

數年後,他們就結婚,生小孩,一直幹到退休。那時候的大學生確實有料,技術水平比較高,綜合知識也比較好,平時做他們本專業的工作,但有時,職工子弟學校老師不夠了,就調他們過來頂,那時,小學是六年制,初中是二年制,那年,我們讀完初二後,礦區本來就不打算辦高中,但是,由於當時需要讀高中的職工子弟比較多,礦區就決定自己辦高中,於是,就抽了幾個大學生及再要一個師範畢業的人,就開始辦高一了。高一讀完,礦區就不辦高二了,我們就只能去葵潭中學讀高二了。那時,也沒有高三,高二就畢業了。

大學生們在多年以後,也逐步會說本地話了,也變老土了,也與本地人一樣,說些粗話了。他們多才多藝,首先就是毛筆字及鋼筆字都寫得非常漂亮,文章寫得很好,文體活動也不錯,會制訂燈謎,會打籃球,乒乓球。大家和睦相處,一直到礦區資源枯竭礦山破產倒閉才分開,從此各分東西。

目前,已有許多人失去聯繫了,人生就是這樣,相見時難別不難,有些人,終身有緣,有些人,一世只見一面,更多的是插肩而過。所以惜緣很重要。

幾天前,有一個當年在西嶺礦工作,退休後汕頭生活,由於孩子在美國發展很好,他就要過去與孩子一起生活了,今後也不再來汕頭了,所以,他專門到我老媽家裡道別,他懷念昔日在西嶺礦的時光,留戀汕頭,懷念那年在山區的同事,事物。但也有可能這一別,此生就不可能再見面了。這就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