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前言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由Brumpt在1921年首次描述并命名,并将其归为酵母类[1],曾先后被归入孢子虫亚门(1967)和肉足虫亚门、阿米巴目、芽囊原虫亚目(1988)。后来由江静波、何建国(1993)提出将该虫归入芽囊原虫属(Blastocystis)。该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而一度被忽视,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该虫是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内可致病的原虫[2],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率更高,因而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人芽囊原虫形态多样,大小悬殊,分裂方式不一,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其形态包括空泡型、颗粒性、阿米巴型、包囊型等,来看看它的基本结构。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1.中央空泡2. 细胞质 3.颗粒

案例经过

患者粪便检查:粪便性状呈稀糊状,显微镜检发现大量人芽囊原虫,潜血试验:阳性,检验报告如下: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2 患者粪便常规报告截图

粪便显微镜检低倍镜下,满视野都是星星点点,一开始以为是白细胞,但折光性似乎又比白细胞更强,转至高倍镜,立马惊呆了,这不是人芽吗?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3 低倍镜下人芽形态(100×)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4 高倍镜下人芽形态(400×)

再来看看下面这一张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5 高密度人芽(400×)

为了看清人芽原虫形态,我选择了两种染色方法,瑞姬氏染色、和革兰染色分别如下图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6-1瑞姬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6-2 瑞姬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7-1 革兰氏染色(1000X)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图7-2 革兰氏染色(1000X)

密度如此大,看来病人感染较严重了,于是我立即电话与临床沟通报告病人感染人芽囊原虫,医生回复病人有腹痛、发热症状,但腹泻不明显,拟给病人应用甲硝唑类药物,过几天后复查粪便常规。3天后病人又送来粪便常规,当我再次涂片检测时,人芽囊原虫已经明显减少,且病人症状也已经好转,病人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是否与人芽囊原虫感染相关,尚无法定论,还需大量的临床试验来证明。

总结

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人芽囊原虫致病机制尚未明了[3],但人芽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希望本病例可以激起寄生虫研究者对人芽囊原虫的研究兴趣,为人芽囊原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临床资料。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参考文献

[1]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80.

[2]沈继龙主编.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70.

[3]许正敏,李智山主编.实用临床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32-235.

人芽囊原虫——你总是在“致病”的边缘试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