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面對三個基本問題

為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6月28日,“與改革開放同行”系列智庫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開幕,首場論壇主題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與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在會上發言,他認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面對三個基本問題:其一,如何調整所有制結構、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問題;其二,經濟運行怎樣從政府集中統一管理轉向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併發揮政府作用;其三,在不同的體制機制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裴长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面对三个基本问题

裴長洪登臺發言。肖斌攝

以下內容為思客根據現場發言實錄整理:

發展不充分的實質是公共產品供給不足、不優

我國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當時要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解決就業的問題,解決貧困的問題。所以需要改革所有制結構,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運行的方式。

現在人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大家吃穿不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我們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所謂公共產品,大體是兩類,第一類是交通、城市基礎設施、水電氣熱,第二類是科教文衛體險(保險),這些產品短缺或供給不足、質量不優,所以滿足不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解決這些短缺或供給不足、不優呢?這依舊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

例如,教育、醫療資源中有許多內容屬於知識產權或無形資產,我們想在這方面獲得更多優質產品,向社會提供更多供給,就必須承認它有產權屬性,要有合理的產權制度安排。當然,產權問題解決之後,我們還面臨很多問題,諸如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等等。

裴长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面对三个基本问题

必須思考公共服務普惠性如何與市場平衡

再舉個例子,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要修地鐵,但是如果全靠國家投資肯定不行,必須吸引社會資本,這就面臨著如何將經濟運行轉向市場配置資源為主。

公共服務領域和充分競爭的商品領域還不一樣,不同的公共產品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社會發展的程度越高,福利性就越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共服務的普惠性應該定位在什麼程度?如何與市場機制相平衡?這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我們現在要解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是面臨調整所有制結構、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優化經濟運行機制這兩大改革任務。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圍繞這兩條主線做好文章非常重要。

不同歷史階段都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地方債的問題,實際上是指地方政府也變成了市場主體。這種情形就向經濟學提出了一個老問題:如何解決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西方經濟學也承認市場失靈會發生,所以凱恩斯經濟學主張政府幹預。西方國家的政府幹預是不是都有效呢?不一定。往往政府提了一個干預市場的辦法,不同的政黨或利益集團就反對,因此西方國家的政府幹預事實上不可能完全貫徹自己的主張,這是經常的事情。

政府幹預失效的現象在我們國家也會發生,地方債的實質就反映政府角色的錯位,這時候政府解決不了市場失靈問題。但是中國有辦法解決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出路就是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靠黨的領導和改善黨的領導,去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的狀況。

隨著我們經濟體制的變化,產權結構也日益多元化,許多市場主體都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實現黨的有效領導,既實現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同時又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是我們仍然需要繼續探討的重大問題。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都需要總結經驗,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來進一步適應新的形勢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