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普及,充電樁「未達標」

車子駛入換電間,全自動機械手僅用幾秒鐘就把電池拆卸下來,沿著軌道放回一牆之隔的電池充電間,並檢測電池剩餘電量。車載電池剩餘電量、更換電池的電量以及需要支付的電費和服務費,都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司機點擊支付後,機械手又忙活起來,把一塊“滿格”電池安到車上。從出租車開進來到完成電池更換,僅用兩分半鐘,速度比普通燃油車3到5分鐘的加油時間還要快。不僅如此,佈局充換電站的北汽公司,將來還要與中石油合作,將充換電站建在加油站,既節省土地資源,對於司機來說也更方便。

聽到這樣的消息,筆者相信所有開著電動汽車的司機一定會歡欣鼓舞。但是且慢,這樣的好事目前還有一些門檻:其一,這樣的充換電站,目前在北京還僅有10座,網點不太多;其二,目前享受“換電”待遇的車型不多;其三,即使在可用車型中,目前也只能滿足電動出租車的換電要求,其它社會車輛暫時還不能指望。

聽到了這些門檻,估計不少電動車的車主又會有些洩氣。但是我們也不妨想想看,由目前還比較嚴重存在、甚至讓人看不到希望的“充電難”,一下子跳到了“兩分半鐘更換電池”,起碼也讓人看到了解決充電難的思路遠比我們的想象豐富得多。

仔細回想一下,這幾年的充電樁建設,在政府投入與公眾期待的效果之間,有著不小反差。宏觀的運作誤區主要體現在:一是在市核心區內,很多企業在享受了政府補貼後雖然建起充電樁,卻沒有起到維護運轉的作用——充電樁壞了沒人修,可用的太少;充電樁分屬不同單位,又互不通用,車主需要攜帶很多充電卡,非常不便;充電樁無人執守或智能程度不夠,本來用於充電的車位,卻停滿了燃油車,讓電動汽車的車主非常無奈。而在北京遠郊區,有的鄉鎮大街上,竟一溜排列著20多臺充電樁,近前一看又沒有一臺正式啟用的,很讓人懷疑這可能又是某個公司貪圖政府補貼在此“跑馬圈地”。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明確無誤的。但是如何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卻需要相應的政策及其執行力來保障。現在看來,政府與其用經濟補貼來支持社會企業建設充電樁,又苦於無力規範這些企業對充電樁的有效運轉,倒不如支持新能源汽車廠家在京多多設立充換電站。而就算是前者同樣必要,也應該把支持的力量朝著上述兩個方向,做出更有利於社會效益的分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