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三峽夢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工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興建,2006年5月20日完成大壩澆築,達到185米設計高程。這是三峽工程建設中的重大里程碑事件,標誌著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偉大夢想已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變為現實。

中華民族千年期盼

歷史上,由於長江上游頻發洪水,屢屢威脅武漢等長江中游城市的安危。1931年,長江水災奪去了14.5萬人的生命。四年後,1935年洪水又使14.2萬人喪生。1954年洪水再次使3萬人喪生,100萬以上人民失去家園。

毛澤東的三峽夢

孫中山1919年發表的《建國方略》

舊事重提夢想飛翔

毛澤東是新中國第一個提出修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治理長江水患初步設想的偉人。

1953年2月,毛澤東乘“長江”號軍艦視察長江,他在聽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對長江的基本情況、洪災成因以及除害興利的種種設想彙報後,便就長江防洪問題指著長江水利委員會制定的“防洪示意圖”上的三峽問林一山:“你在上游修這麼多水庫,能不能抵上三峽這一個?”“都加起來也抵不上三峽一個水庫的作用。”林一山做了如此回答後,毛澤東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於一役?先修這個三峽水庫怎麼樣?”

所以,我們說新中國第一個正式提出三峽工程的人就是毛澤東。在林一山看來,我們的國家剛剛結束戰爭狀態,百廢待舉,國家的財力、物力,尤其是技術力量都還處於相當困難的時期,關於長江防洪問題的解決,只能分清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階段進行。像三峽工程這樣的特大型項目,也只能作為後期的遠景建設目標。然而,毛澤東卻不同,他就像在解放戰爭胸中自有雄師百萬一樣,在國家的建設問題上也有著他的戰略思考。他考慮首先要在三峽這個地方佈置一個“大戰役”,在根治長江洪患問題上打它一場“大決戰”。

在毛澤東支持和周恩來具體過問下,荊江分洪工程於1952年4月5日全面開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30萬軍民奮戰75天,動用土石方1000萬立方米,荊江分洪工程以神奇的速度於1953年建成,適時地在抗擊1954年特大長江洪水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當年仍發生了嚴重災情。長江中下游五省有123個縣受災,淹沒農田4700多萬畝,被淹房屋420多萬間,災民人數達1800多萬,死亡3.3萬多人。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嚴重洪水災害的威脅乃是治理長江首要而緊迫的任務。這次特大洪水引起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嚴重不安。毛澤東在積極指導救災工作之外,還將早建三峽工程的問題提到了政治局的議事日程上來。1953年9月,林一山在《關於治江計劃基本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三峽壩址擬選在黃陵廟地區,蓄水位擬選為191.5米。12月,毛澤東、周恩來和劉少奇聽取了林一山彙報三峽工程在技術上的可行性等問題。

1954年在廣州珠島討論“一五”計劃時,毛澤東說,要把三峽工程列入計劃,但按我們國家現在的物力、財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計劃,只能列入長期計劃。我是看不到了。他曾意味深長地對在場的最年輕的幹部鄧力群說:“將來我死了,三峽大壩修成後,你,鄧力群,寫一篇祭文,告訴我。”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所屬四臺鑽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後進入三峽地區,開展測量工作。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長江水利委員會和蘇聯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後,肯定了國內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著“對上可以調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因此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的主體。

1956年夏天,毛澤東在暢遊長江時,一首《水調歌頭·游泳》吟出如潮激情——“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明確表示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毛澤東的三峽夢

1956年,毛澤東在武漢暢遊長江後寫下《水調歌頭•游泳》,描繪出興建三峽工程的宏偉藍圖

廣納群諫慎重決策

當時水利領域內支持工程上馬的一方和反對方爭論得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並考慮國力、技術和國際國內形勢等其他因素,毛澤東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三峽工程,“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壩水電站,作為三峽水電站的實驗工程。

1958年3月下旬,黨中央在成都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談到三峽工程,他建議“三峽問題,就在這裡解決” 。隨後,周恩來作了《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報告。毛澤東認真審閱了這個報告,並在報告的第一頁中加寫了:“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會議最後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明確指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作出決定。估計三峽工程的整個勘測、設計和施工的時間約需15年到20年。現在應當採取積極準備和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各項有關的工作。”

親自考察堅定信心

成都會議一結束,工作人員徵求毛澤東返京的路線和方案時,毛澤東一不坐飛機,二不坐專列,乾乾脆脆地說:“我要坐船,走長江看看三峽。”

1958年3月29日清晨,毛澤東乘“江峽”輪從重慶起航東下。當“江峽”輪駛過雄奇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進入灘多水急的西陵峽時,毛澤東對身旁的船長李吉成、莫家瑞、大引水楊大福及女三副石若儀和18歲的舵工賀理富等說:“假如我學駕駛,一定要學會駛過三峽這段航程。”他這種迎著困難上的精神,使船員們深受鼓舞。毛澤東又接著說:“看來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峽修個大水閘,又發電又便利航運,還可以防洪、灌溉,你們贊成不贊成?”船員們十分高興:“太贊成了!在三峽東頭修了水閘,航行就更加方便了。”在船上,毛澤東曾就三峽大壩的事問過任白戈(時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和燕漢民(時任萬縣地委書記):“你們都是三峽地區的父母官,要在三峽修個大壩,既防洪又發電還養魚,好不好?”任白戈等都說,好是好,要真的把大壩修起來,就是淹沒的土地多了點。毛澤東笑著追問一句:“淹了土地,少吃點糧食,多吃一點魚,好不好?”幾個人也跟著笑了:“多吃魚那當然比多吃糧食好。”燕漢民提出:“淹沒了大片土地後,如何大量安置移民,這是個大問題呵!”因為他在實際工作中,對這一問題有深切體會。幾年前,重慶市長壽縣獅子灘修大水電站,移民到萬縣地區梁平縣,遺留下生產、生活上的種種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好。毛澤東陷入沉思。他似乎對這一問題考慮得很深很遠,然後慢慢地說:“是呀!讓近百萬群眾搬出家園,這可是一代人為了國家建設作出的沉重奉獻。大批的移民得生產,得穿衣吃飯,他們的子女得受教育,這些事,今後總得要妥善安排囉!”

“江峽”輪駛過灘多水急的西陵峽中新灘、洩灘和崆嶺灘後,江面豁然開朗,再往前駛,突然出現一座綠陰覆蓋的船形小島。這就是擬選為三峽工程壩址的中堡島。“江峽”輪駛近中堡島時,已是30日傍晚時分。輪船調頭減速,使船穩在江中。毛澤東站在船尾甲板上,舉起望遠鏡仔細察看這座神奇的小島。這時,身邊的專家向毛澤東介紹:“中堡島三峽大壩,是執行我們提出的美人沱築壩方案,這是對1944年美國專家薩凡奇提出前不久又經蘇聯專家認可的南津關築壩方案的修訂。周恩來總理親自考察過南津關,肯定了我國專家的意見,那裡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區,要建大水壩是犯了大忌,而三鬥坪地區卻是花崗石,正好建大水壩。”毛澤東聽後頻頻點頭,稱讚中國專家有志氣。專家接著說:“在中堡島建大水壩有其特有的天然優勢,可利用大江、小江的有利地理條件,分兩期施工,大江截流也不必另闢溢洪道。”毛澤東越聽越高興。因為,他了解到了中堡島得天獨厚的地質地貌條件,這更增添了他對修建三峽大壩的決心和信心。這時,只見他將那大手握成拳頭,果斷地在船舷欄杆上重重地捶了一下,就像是一錘定音。中堡島,正是實現“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理想之地。

“江峽”輪繼續東下,從開闊的三鬥坪寬谷駛入水急江窄的西陵峽東段。不一會兒,輪船駛出三峽出口南津關,江面由300多米,展寬到2000多米,視線豁然開朗,眼前左岸就是宜昌。輪船駛經江中一座小島“葛洲壩”,這裡就是三峽工程梯級開發的附壩壩址。毛澤東在宜昌港作短暫停留後,31日,接見宜昌地市委負責人後,繼續東下,結束了這次的三峽之行。

毛澤東的三峽夢

1958年,毛澤東乘船視察三峽

百年人逝終未圓夢

在1958年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正式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議題。此後,中央組織專家進行了二十多年反反覆覆的研究與論證……遺憾的是,毛澤東的三峽夢,有生之年終未能圓。但他的這一情結,深深植根於心中。

1969年水利電力部向中央建議興建三峽工程,毛澤東明確表態:“在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因為這一年春天中蘇發生了邊境戰爭,毛澤東認為在冷戰的格局下,世界大戰早晚要打起來,他正在佈置抓緊建設大三線。這年10月毛澤東視察湖北時,湖北省省長張體學向他當面陳述,請求興建三峽工程。他認真又不失幽默地說:“現在要準備打仗,你腦殼上頂200立方水,怕不怕?”

圓夢三峽告慰偉人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始終關注三峽工程。1980年7月中旬,他就視察了三鬥坪壩址、葛洲壩工地和荊江大堤,聽取了有關三峽工程的彙報,後又召集國務院其他領導人研究三峽工程的問題。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修建三峽工程的彙報時表示: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1989年十三屆四中全會後,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就趕到長江考察。他在聽取關於三峽工程的專題彙報時表示:三峽工程要爭取早日上馬,把幾代人的偉大理想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變為現實。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前夕,他又兩次考察三峽工程的各項準備工作,並作出具體指示。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投票表決《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就一項重點工程進行投票決定,投票結果為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該決議被通過。人大代表總數中近1/3未投贊成票,在全國人大表決史上前所未有,這說明了三峽工程面對的困難和問題非同小可。至此,三峽工程開工的時機成熟了。1993年,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成立,李鵬總理兼任主任。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筆者注),標誌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準備階段。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2006年5月20日14時,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畢,一座舉世無雙、橫鎖長江的三峽大壩在這裡全線建成,長江三峽為之鉅變。長達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氣勢恢弘的三峽大壩如同巨臂,緊緊鎖攬住奔騰不息的長江水。建成後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發展旅遊事業等巨大綜合效益。它對長江干流地區,乃至全國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紀錄,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世界名壩”,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毛澤東三峽大壩夢想的實現,充分展示了中國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表明中國經濟實力和工程技術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三峽大壩的全線建成,國人一篇篇讚頌的文章,告慰了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宏偉工程的毛澤東。

毛澤東的三峽夢

三峽大壩雄姿

毛澤東的三峽夢

三峽蓄水後小三峽風采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