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考场作文失误分析及解决对策

好作文都是相似的,那么,失误的作文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总结一些作文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同学们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写作方法|考场作文失误分析及解决对策

一、题意吃不透

命题过程就是设限的过程,这些“限制”有的是显性的,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有的是隐性的,考生得通过对作文题目的解读来破译;有的是硬性的,考生没有选择;有的是弹性的,命题者只划定了范围,考生在这个范围内是自由的。审题可以看成是命题的逆过程,审题的目的就是吃透题意,也就是看清楚命题者划定的“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弹性的“条条框框”,此处为“事故多发地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在审题上犯错误,那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考生当慎之又慎,什么时间都能省,难有审题时间不能省。为了防止疏漏,审题可以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有序地进行。

先看题型: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看图作文;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作文;提供话题自拟题目作文;等等

再看人称有没有限定,文体有没有限定。

最后,揣摩命题意旨,因为这方面常常是隐性的、弹性的,所以需要考生运用思辨思维去揭开语言的面纱,洞悉题旨的倾向性及“边界”。

【例如】作文题“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有三个词需要考生去琢磨:刹那间、发现、自我。“刹那间”必须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发生的事件;“发现”,隐含的意思是“以前并未发现”,也就是说,自己以前并没有认识到这个“自我”;“自我”,也就是真实的我,不能是别人,更不能是假“自我”之名写的寓言(试卷中有的同学写的“自我”居然是小猫小狗、红花绿草……)

在审题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多识善比,辨明差异。在审题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容易“激动”,那就是看到似曾相识的题目,不问青红皂白,照搬照用,缺乏灵活变通,最终导致走题。

二是要认真研读“提示语”,善于捕捉审题信息。实际上,提示语大大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如果考生认真读懂了作文题的提示语,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文思泉涌的。

如果,没有吃透题意就匆忙下笔,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遗憾。

二、没真情实感

一篇作文,阅卷老师一般只作两分钟的停留,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粗读甚至跳读。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作品有真情实感。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当一段极富个性色彩“真实”(其实未必真实,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生经历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摆放在阅卷老师面前时,他就可能因为猎奇心理而暂时忘却自己的阅卷老师身份,沉将进去,情不自禁一字不落地把文章读完——于是这个考生能得到老师特别的眷顾。怎样才能“勾引”阅卷老师?选材是关键。在“主旨”的统帅之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心中有数,笔下有路,文气既畅,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一些看似庸常的“琐屑”等待我们把它“激活”。当然,原生态的事件和情感往往是粗糙的,它只是“毛坯”,我们不能把它“拷贝”到我们的文章里,我们要依据主旨的需要,对它进行艺术处理,使“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真情实感都有表达的价值。自私、狭窄、阴暗甚至龌龊的情感即使是真实的也因与人类的普世价值,向上、向善的主流背道而驰而失去意义。健康的真情实感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关注人生的幸福、追求、痛苦、困惑、挣扎;应该凸显公民意识,关注社会的阴暗与光明,丑恶与美好。喜、怒、哀、乐、忧、惑,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关注、尊重和悲悯。

写作方法|考场作文失误分析及解决对策

三、考场走钢绳

些考生作文水平一般,可心气高,总想出奇制胜,一试成名,他们不按常规思路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喜欢弄险。若是平日里自由写作,自然无可非议,但在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考场上“走钢索”,就无异于用两只脚去测量河水的深度了——这样做是极其冒险的。

有些考生喜欢随意更换题目的关键词,这也是极端危险的。如命题作文“幸福的颜色”,有考生通篇以“快乐”点题。诚然,“快乐”和“幸福”有关联性,但两者并不全等,就有偏题之嫌。更有考生通篇叙写“亲情”,“亲情”当然是“幸福”的,因而也就符合题意了,这叫胡乱联系。

因此,建议考生在没有绝对把握判定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相等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偷换题目的关键词。万一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好像转移话题了,那就得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在文章的节点处(开笔之端、叙事之后、析例之时、收尾之处)打“补丁”,用议论性语言稍稍弥合话题和原题之间的逻辑漏洞。如“幸福的颜色”一例,你可以给你写的“亲情”打上类似这样的“补丁”:在我跌入人生的低谷,心灰意冷的时候,是亲情给了我热量,我像冻僵的孤雁,在母亲细心的抚慰中解冻,在父亲关切的目光中感到了暖融融的幸福。这种幸福就是那温暖的桶黄色的火苗,给我的幸福印上了用不褪色的颜色。

四、主旨随意变

文章的主旨一旦确定,便应视之如青山,岿然屹立,不可动摇。在整个行文过程中,考生应不时抬头看看那座“青山”,做到眼里有,心中有,笔下有。写什么、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主旨,这是一个与整个作文过程相伴始终的问题,须臾不可忘。

从宏观方面讲,要思考你所占有的材料中,哪一则或哪几则材料更切合要表达的主旨。材料选定后,还得思考,哪些与主旨关联紧密,是主干,必须详处理;哪些只是必要的交代,可以略处理。再有要思考如何起笔,又如何收尾。

以上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写作成败的大问题,一定要在动笔之前有个通盘的哪怕是大致的考虑,切忌信马由缰,边写边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微观方面,遣词造句,乃至段落的划分、标点符号等等。总之,一切都要以能否更好地表现、彰显主旨为考量。有的考生主旨意识不强,信笔写来,有话说就多说两句,没话说就少说两句,东一榔头西一棒,这种近乎“梦游”的写作状态是绝不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的。还有的考生宏观问题考虑不周,仓促动笔,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发生“漂移”,常有游离于主旨的文句甚至文段闪将出来,这样的句子多了,就难逃“离题”、“跑题”、“偏题”的评判了。

写作方法|考场作文失误分析及解决对策

五、故作深沉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似乎成了作品的硬伤。诚然,就自由创作而言,“平”确实不是正面的评价(语言风格除外),但考生坐在考场,并非自由撰稿人,考试结果又事关前途命运,这“平”字就不能轻易否定了。笔者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主旨的表达方式,含蓄要有度,切忌晦涩、朦胧。因为每份试卷老师只有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阅卷,只能“囫囵吞枣”,没有时间咀嚼品味,因此而对作文作了误判,那也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误判却是考生不可承受之重。所以笔者要给那些写作水平不高,只立足于拿基本分的考生一个建议,如果你没有能力拿捏“深沉”的分寸,不能确信你的主题是显豁的,还是老老实实把它给点明为好。

六、非驴亦非马

为了给考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命题者一般不限定文体。但不限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你选择了什么文体就应该写成什么文体,而不能写成“四不像”。

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中心人物,要有细节描写。记叙和描写的成分要占到篇幅的四分之三,最少不少于二分之一。议论、抒情要基于记叙和描写,要少而精。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尽量不要写科幻作品,科学知识的欠缺很可能使你的作品看起来更像“魔幻”文字。写散文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散”得开有赖于丰富的积累和敏捷的思维,“收”得拢则需要较高的驾驭素材、“串珠成线”的本领。前者绝非一日之功,后者倒是有捷径可寻一一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更好地将众多素材连接成篇的方法,那就仿照电影蒙太奇手法采用“片段式”。

如果,我们的作文避免了以上的问题,高分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