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王與馬共天下

昔日西晉重臣王衍在世之時,不思為國出力,只求前途後路,把王澄、王敦分別派往荊州和青州,“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可惜了,縱使狡兔三窟,也免不了身敗名裂,最後慘遭活埋,雖然西晉最後滅亡了,但就當時的局面來看,琅琊王氏已然把持了西晉的朝政大權,而之後,司馬睿在王導的幫助下,順利南下,最終登基為帝,琅琊王氏更是獨攬大權數十年,王與馬共天下實不為過!

名將陶侃

在講王與馬之前,必須要先把江南的局勢說一下。

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世道大亂,經過數次大戰之後, 天下便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三家歸晉,天下重歸一統。江東一帶經孫氏昆仲數十年經營,最後才併入西晉版圖。但是我們要注意,八王之亂離吳主孫皓請降,不過二十餘年,更關鍵的是,司馬炎及一干中原士族鄙視江東之眾,稱其為“亡國之餘”,而南方士族嫉恨中原大家壟斷朝政,心中也十分不服,兩者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

晉武帝司馬炎晚年時,不聽眾人之勸,派幼子掌控江南,死後不久,賈后專權,八王之亂遂起。不少江東名士如同雨後春筍,冒出頭來,欲再造吳國,逐司馬氏出江東。

五胡亂華:王與馬共天下

這些人中,張昌,陳敏鬧得最厲害,佔據數州,聲勢浩大。

張昌,義陽蠻族,武藝過人,熟悉兵法,公元303年率先舉事,利用朝廷發佈徵兵的詔書,糾合數千人,佔據江夏郡,後易名為李辰,各方流民和逃避戍守勞役的人大多前來投靠張昌。同時製造謠言,“有聖人出來為民做主”,然後物色了一個名叫丘沈的人,將他改名叫劉尼,詐稱漢室後裔,當世聖人,把他立為皇帝,跟匈奴人劉淵一樣,打出了興復漢室的旗號。

他的部將石冰東進揚州、江州;陳貞攻陷武陵、零陵、長沙、武昌、豫章等地,臨淮人封雲起兵響應,進攻徐州,不久張昌就控制了荊、江、徐、揚、豫五州的許多地方。

西晉朝廷數次派遣大軍前來平叛,可是這些將領都不咋地,接二連三的失敗,最後朝廷實在忍不住了,派了一位老將軍,此人名曰劉弘,時年六十八歲!

劉弘,西晉名將素有威望,可惜年事已高,戰不得法,不過他有識人之能,大力啟用了一名叫陶侃的將軍。此人年紀四十有五,卻因出身貧寒,無人賞識。劉弘不拘一格,一到荊州,就把將軍隊交給他帶領。

陶侃不負眾望,上來就揍得張昌潰不成軍,不久更是擒殺張昌,此亂遂平。

張昌雖死,但他的部下石冰因在外地駐軍,逃的一死,自然要報仇雪恨,可是想不到之前一直不敢作聲的江東大族這時候站出來痛打落水狗,石冰無奈只好從臨淮移師壽春,進入淮南。

此時北方八王之亂已起,京城缺糧,尚書倉部令史陳敏剛好在此處調糧,兩人一照面,陳敏帶著運糧兵就上了,以寡擊眾,數次擊敗石冰。石冰心裡那個窩囊啊,“這運糧的都是二郎真君(封神演義是明朝小說,此處在下胡說的)麼!”不久全軍覆滅,石冰倉皇而逃,直奔徐州封雲,你說連運糧兵都打不過,何必要造反呢?

陳敏如天神下凡,追入徐州,將此二人梟首,方才罷休。

憑此大功,陳敏被封為廣陵相,此人遂起不臣之心。

公元305年,司馬越封陳敏右將軍、前鋒都督,想讓他揮軍北上,助自己挽回局勢,結果正好合了陳敏之心,他以擴充軍隊為由,於歷陽反了!此人得江東大族幫扶,聲勢可比張昌大多了。

劉弘趕緊把陶侃調出,命其於江夏截擊。不過由於陶侃和陳敏是老鄉,很多人就擔心兩人會不會趁此勾結,要是這樣,天下可沒人治得住他們。不過劉弘說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況且,陶公絕不會是那樣的人。陶侃知道後,為消除那些官員的懷疑,主動把兒子侄子,送到劉弘那去權當人質。

劉弘直言,“匹夫之交,尚不負心,何況你我都是堂堂大丈夫呢!”把他們又打發回去了。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由此知己,陶侃自然是死力而為,最終順利擊敗陳敏。

而司馬睿就是在陳敏死後半年,移鎮江東的,此時的江南,暗流湧動。

王與馬共天下

之前說過司馬睿是司馬覲之子,世襲琅邪王,八王之亂時,他儘可能遠離戰禍,以求自保。可是,你不找禍,禍自來找你。不久他的叔叔司馬繇被司馬越所害,不得已,只好依附東海王司馬越,因此被封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

司馬睿有個好朋友,名叫王導,當時在東海王那當參軍。此人可不簡單,那可是琅琊王氏出身!

琅琊王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是中國古代的超級豪門,開基於兩漢,鼎盛於魏晉。

秦滅六國,王翦父子出力甚多,也因此得封列侯,後秦朝末年,王翦之孫王離戰死疆場,而王離之子為避戰禍,遂移居琅琊臨沂。

五胡亂華: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以及大清談家王衍也是此族中人,到了西晉年間,王氏出了一對堂弟兄,一名王導,一名王敦。當年石崇鬥富,有一次石崇安排美人勸酒,客人不飲,就將美人斬殺。勸酒勸到王導,王導量淺,不能飲,但憐香惜玉,只好一飲而盡。而王敦故意不飲,為的就是看石崇殺人。王導勸他不要這樣,他卻說:“殺便殺,反正殺的是他自己家的人,與我何干!”

司馬睿世襲琅琊王,自然與這琅琊王氏打過很多交道,而且他與王導同年出生,家世又都顯貴無比,於是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不久天下大亂,王導決意輔佐司馬睿。

公元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出鎮建鄴。鑑於張昌,陳敏之鑑,王導意識到,要想讓好朋友在江東立足,就離不開此地世族大家的支持,可是前文也說過了,西晉一朝,北人嗆南方士族是亡國之餘,南方則嘲諷北人為傖人,相互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是八王之亂後,南方各處都有學孫策之風,欲雄踞一方。而且,司馬睿本人並沒有什麼名望,來了江南,沒見多少人前來歸附,這可把王導愁壞了。

要是平不了江東,那過不來多久叛亂又生,晉朝也就差不多到頭了,怎麼辦呢?王導冥思苦想,終於有了一個好辦法:

找到他的堂兄王敦,“兄長,琅琊王威望不夠啊,你在軍界這麼多年,天下皆知,咱們幫幫他”。於是在一個春光明媚之際,司馬睿乘輿出去郊遊。王導,王敦率領一大批北方名士,恭恭敬敬地在後面騎馬相隨。江東名士紀瞻、顧榮看見了,不免大吃一驚,心說“這司馬睿什麼人物,竟使這一干名士統統拜服,尤其是王氏兄弟,完全沒有不敬之色!”只好在路邊跟著拜謁。

此時王導早就看見路邊的江南名士,趕緊跟司馬睿說:“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如今天下大亂,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顧榮、賀循,是江東名士,威望很高,只要招了這二人,別人自然就來了。”司馬睿趁勢把此二人招來,委以重任,江東之地於是百姓歸心,百官歸附。

公元311年,匈奴人攻克洛陽,北方徹底淪為人間地獄,中原士族大批南遷江東。王導勸司馬睿乘機收攬賢人君子,擴大力量以圖大事。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王導為政務在清靜,常勸司馬睿克己垂範,勵精圖治,以求安邦定國。兩人可謂珠聯璧合,感情也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司馬睿更尊稱王導為“仲父”。

司馬睿有次誇他,“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不過王導表現的非常有風度,“大王要建立蓋世之功勳,一統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就會應時而生,但絕不是我這樣平庸之輩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都是江東的名士,大王能禮敬優待他們,則天下可安。”

司馬睿封他丹陽太守,加拜輔國將軍時,王導上書勸諫司馬睿不要輕易賜予臣下鼓蓋等禮崇之物,要區別尊卑雅俗,端正臣下的信仰尊崇。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司馬睿雖然佔據江東,卻一直沒有稱帝,公元313年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即位,建鄴因避諱,改成建康,直到317年,司馬鄴被俘,司馬睿才稱晉王。次年司馬鄴被害,司馬睿即皇帝位,建立東晉。受百官朝賀時,司馬睿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再三辭讓不敢當,不過也因此民間廣為流傳“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的顧慮

前文講過,公元313年,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即位,同時發了一封詔書,欽命幽州的王浚和晉陽的劉琨集結起兩州兵馬共三十萬直取平陽,右丞相司馬保率兵三十萬前來充實長安,左丞相司馬睿率兵二十萬進攻洛陽。眾所周知,司馬睿並沒有理會這封詔書,還殺了幾位力求北伐的大臣,祖逖堅決北上,結果司馬睿給了一千人的口糧外加衣服之類,就不管了。也因如此,很多人痛罵司馬睿,白白浪費了祖逖打下的大好局面。

那麼司馬睿難道不想北上中原,重建神州麼?在下認為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首先,祖逖是個bug,誰也沒想到,他一個人,靠著幾個空銜,竟然能收復河南!其次,江東的局勢不穩啊,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公元311年正月,成都人杜弢湘州起事,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湘州刺史,連破零陵、桂陽,東掠武昌郡境。

五胡亂華: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

公元312年,胡亢在竟陵聚眾起兵,自稱“楚公”,禍亂荊州一帶。

公元313年,杜曾斬胡亢,吞其部眾,雄踞一方。

此時江東局勢大亂,當時名將劉弘已死,幸虧陶侃尚在,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猛擊杜弢,王敦高興得大叫:“還好有陶侃,不然荊州就危險了!”表請任陶侃為荊州刺史,屯兵沌口。

直到公元315年杜弢方平,也就是說這幾年,司馬睿一直在為平南方之亂而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實在自顧不暇,哪裡有二十萬去解長安之圍!

所以祖逖北伐失敗,眾人歸罪於司馬睿,歸罪於東晉朝廷沒有援兵,不思進取,其實有點太武斷了。

陶侃平了杜弢之後,本想一鼓作氣再破杜曾,可是王敦妒賢,把他調任廣州刺史,結果杜曾的禍亂一直持續到了公元319年。

但是前文也說過了,江東的士族不合作,雖然王導竭力斡旋,但還是有一部分人不服。尤其是吳興太守周玘。當時南遷的人越來越多,把本來屬於南人的地盤全部吃了,他心裡超級憤怒,於是把吳興此地的北方官員全部處死,啟用南方人士。司馬睿表面上不動聲色,把他調為鎮東將軍府司馬,結果周玘還在路上,又一紙調令,改任鎮東軍諮祭酒,去其實權,這位曾三定江南的江南士族首腦不禁憂憤成疾,不久發背疽而死。死前留話於其子周勰,“殺我的是傖子(南人對北人的蔑稱),你要是能為我報仇,就是好兒子,要是報不了,以後別姓周了!”

司馬睿明知周勰要造反,但抓不著把柄,諡他父親為“忠烈”,這個諡號可不低,想以此了結此事。但是周勰謹遵父命,於公元315年起兵謀反,不過此時司馬睿在王家人的輔佐下,也算立下根基了,遂失敗,可是,司馬睿忌憚周的身份,也不敢殺他,還得給他官做。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江東士族死力維護,才能穩住局勢,這些顧慮,讓司馬睿難以對北方開戰,故東晉一朝,基本上偏安江南,只求自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