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真的是中國文明的恥辱嗎?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

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分裂 割據政權,而北魏史學家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個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漢、夏為十六”,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真的是中國文明的恥辱嗎?

“五胡亂華”真的是中國文明的恥辱嗎?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朝代。每個國家之間的征戰讓百姓中日惶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人口有700萬,東晉人口540萬.全國合計2,480,000戶,約12,400,000人。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300萬人。《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展開)。

然而五胡十六國真是中國文明史的恥辱嗎?其實也並不完全是,這是歷史的車輪在轉動,雖然很血腥也很殘酷,但它實際上對後來中華文明的傳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經歷過100多年的分裂割據與相互混戰的動盪之後,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掌,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所以說動盪之後的中華文明其實是吸納融合了其他民族而壯大了自己,中華民族的多民族性也是在不斷的征戰與融合之中慢慢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