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比預測當前股市更重要

但凡有些閱歷的投資者,都很清楚,跌勢之下不言底。這確實實用也中肯,沒有什麼毛病。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講,如此倒是也輕鬆,不必為預言底部而一錯再錯,不玩反而落的輕鬆。

自整個盤勢轉跌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不操作就是最好的操作。時至今日,依然不能解除這樣的謹慎態度。尤其是那些患得患失,又缺乏自我分析框架的投資者,幾乎沒有什麼比遠遠的觀望來的更輕鬆了。

繼續保持這樣的風格,直到市場真正露出右邊的弧線。但今日來看,又需要等上好一段時間了。最基本的左邊低點尚未出現,那麼右弧線顯然還早著呢。這個階段,一般都是老油條的股民才會忙的不亦可乎,東一榔頭西一扒子,貌似也不太在意大盤到底跌到哪裡去了。

但這類型投資者,也會怕,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被動,最終也會被市場磨滅掉僅存的激情。這也是跌勢衰退的典型特徵,一步一步吞噬掉投資者的信心,還能夠堅持的就越來越少,直到市場再也承受不住那煎熬,才會奮力一擊,群而攻之的反彈出現。

現在到了嗎?NO。說到這個層面,其實是在於系統性風險尚未解除,我們闡明疊加個體風險的層出不窮,也使得投資者選擇難度越來越大。強勢股補跌是這幾天較為顯著的特徵,說明最後堅守的投資者也開始鬆動了。

7月6日全球矚目的時間點,在此之前,也都不願意冒險,所以即便上午盤出現一定程度的推升,但還是在收盤前壓下來,其實這又是一個對反彈預期者的信心打擊。說到這裡,大家會明白我們昨天說明的“股市陷入反彈之痛”,其實這會進一步促使市場自然衰退。

向上艱難重重,向下行雲流水,這自然就造成一切上漲都是為了再下跌。依照我們以往的統計規律,除了縮量沉澱之外,幾乎別無他法,外力使然的動作,往往稍縱即逝,得不償失。

倒是有幾個參數值得觀察,通常也被我們用來研究市場演變的要件。比如,成交量的壓縮和沉澱水平,目前已經是多年以來的單位低量水平,具有低位沉澱量能的特徵,可以視為進入階段性底部的先兆,但通常需要2-4周的修復週期,才可望真正起到反向運轉的條件。

當然,這還只是其中之一的思考,成交量能在變化中,還有區域量潮的關係,以此來看,其實還更早呢,仍然存在單位量縮減的預期。這意味著即便這裡有所反擊,但也要防備再回落,帶來更嚴重的跌法。從價格體系的角度,我們也不能不有這樣的防範意識,畢竟五雷轟頂之下,哪裡能輕輕鬆鬆的轉變。

日線上的超跌特徵,不能單純以持續下跌的時間來考量,但的確通過過往的統計來看,能夠超過30天以上沒有出現像樣的彈升動作,確實並不多見。姑且這視為另外一個要件,但更值得參考的還是周線的持續盤跌,本週至此已經連續7周下挫,本週更是長陰下跌,有加速特徵,這在過去統計上也不多見,尤其是一輪又一輪下跌後,更不是常常會如此的。

再者,關於指標數據的研究,在日K線上KD值逼近10以下,這個時間點通常不會跨距太久,而且以周K線上的KD值來看,也逼近這個數值,其實在周線上的超跌特徵更顯著,這也是一個可以用來作為參考的要件。

說到這裡,其實對於善於波段交易的投資者,會明白一些道理,這個位置確實不必要懼怕再如之前的暴跌行為,雖然不能排除還有進一步壓低的可能,但倒是可以在上述條件的演變下,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可以從超跌的路徑上尋求參與機會。但,對於厭惡風險又缺乏分析思路的朋友,不要冒險,別整的“羊肉沒吃到,還落得一身騷”。

行情走到這份上,其實並不需要我們去預測底部或反彈,亦或反轉何時到來。這個階段,每個人其實神經繃的都很緊,面對跌跌不休的盤勢,大家對持續性的變化越來越沒有忠誠度,所以變化反覆,怎麼看都是正確的。

那麼操作上,自然需要自己扛起來責任,既不要因為別人說還要跌,而踏空就怪罪,也不要因為他人說反彈,參與又被套而責罵。其實這都不是一個成熟投資者該有的思想。股市,沒人可以左右,能夠左右的只有自己的腰包。

本欄的做法,則是主動規避個體風險,通過“股票+ETF+期權”的組合模式,儘可能提升整體持倉的安全邊際。有點猥瑣,但也是力求自保,誰叫股市太兇險,還是要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古訓。

具體到標的物的選擇,任何時候都要明白,不和跌勢股為伍,不拿垃圾股,不玩題材,不玩概念,不聽消息,不要幻想,遵循“周線為主,唯量是問,四個條件,趨勢為王,汰弱留強,每日歸零”的原則,來審視和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