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没有被刘邦重用,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Kanetsugu


首先,韩信是一个军事家,中国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天才军事家!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何来刘邦重用韩信,成就韩信“青史留名”的是萧何,并不是刘邦!

当然,刘邦采纳萧何意见,韩信助刘邦开创大汉帝国,荣登汉高祖皇位,刘邦、韩信双赢,名垂青史!


韩信如无刘邦重用,最大的可能是空怀满身文武艺,默默无闻,终老于世!

因为,“满身文武艺,要货于帝王家”,而实践证明,当时能够成就帝业的诸路英豪,仅意欲夺取帝位的汉王刘邦、事实已经帝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已,其他诸侯如黥布、彭越等,皆不具有个人能力及军事实力,韩信已投项羽门下,而不得重用,发挥才能;转投刘邦,若再不重用,再投其他不具帝王资质诸侯,结果必然是徒劳,“竹篮打水一场空”,默默无闻的终老而已!


至于自立门户,韩信是军事家,并非政治家,历史已给其自立门户、乃至成为帝王的机会,刘邦、项羽僵持时,韩信手握重兵,举足轻重,左右袒既左右胜,蒯通劝其“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时,挥军出击,帝王之位“唾手可得”,如具政治家资质,皇位稳坐的就是韩高祖韩信,何来汉高祖刘邦!

通俗点说,韩信天生不是当皇帝的料,皇帝龙椅已给送到他的屁股底下,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大大方方的坐下去,以妇人之心感到做皇帝愧对刘邦,做皇帝的历史机遇转手让与刘邦,而被刘邦老婆、萧何砍头时,才痛彻心扉高呼“吾悔不听蒯通之言”,迟了,晚矣!

所以说,韩信,就是一个领兵打仗、驰骋疆场的角儿,只有在战场的广阔舞台上,才能充分展示其全身文武艺,是个出类拔萃的成功演员!

搞政治,完全是个门外汉,你就不要搞,向政治上比你高明的张良学习,功成身退,免得被妇人、文人算计砍了头,一世英名,悔于一旦,鸣乎唉哉!



韩信,就是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得遇“萧何月下追韩信”知遇,“才能加机遇”,成就“千古流芳”的中国有史第一天才军事家,也不枉负满身文武艺,虽未登帝王之位,亦青史大名盖过多少平庸帝!


z山海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对于既定历史的假设,所以任何回答都需要大开脑洞。我认为即使韩信不被刘邦重用,自立门户犹未可知,但是绝对不会默默无闻,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况且,韩信这个人,从来不甘于安于现状,从来不甘于就此碌碌无为的混吃等死。

韩信最开始跟着项羽混,混的很不如意,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没有一次被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深感项羽并非明主,良禽择木而栖,他跳槽跟了刘邦。起初刘邦也并未重用他,只给他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谁料想他还捅了一个大篓子。

韩信在刘邦麾下担任连敖之职时,犯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韩信就抬头仰视,恰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语出惊人啊,滕公很好奇,见韩信仪表堂堂,不同凡响,就赦免了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依然没有得到重用。



可以说,滕公是韩信一生当中第一个伯乐,这一次不是伯乐寻千里马,而是千里马主动找的伯乐。在生命垂危之际,韩信只说了一句话,便使自己转危为安。当然历史就是如此的巧合,假如滕公没有恰巧经过,韩信就算喊破了喉咙也难逃一死。

上天给了他机会,他就能紧紧的抓住——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现在再来看看,韩信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准确无误的击中了刘邦集团的要害。紧接着,就发生了脍炙人口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是韩信怀才不遇,不甘于默默无闻,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才想脱离刘邦集团的。



我们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萧何没有追上韩信,韩信成功脱离刘邦集团,他的人生轨迹又将如何?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刘邦和项羽只是比较有名的两个诸侯而已,以韩信的才能,他不愁没有下家,纵使没有机会,他也会千方百计的创造机会。

韩信是个恃才傲物,自视极高的人,这样的人,通常都自命不凡,因为他有这个资本,也有这个自信。否则,韩信也不会在和刘邦纵论兵法时,对刘邦说出“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益善耳”这样的话了。韩信落得鸟尽弓藏的悲惨结局,也和他过分的自信心理密切相关,这样的人,锋芒毕露,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放心的。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倘若刘邦没有重要韩信,韩信一定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可能就会因此默默无闻下去,直至终老。



不可否认韩信是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得,但是韩信确实一个潜力股,在项羽手下当差多时,项羽和手下多人都看不出韩信的能力。于是韩信选择了跳槽到了刘邦的集团。

不过在刘邦的集团里,韩信还是一如既往的默默无闻,最终无奈的之下又想换个地方碰碰运气。幸亏萧何有眼光,看出了韩信的能力。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被委以重任。



倘若当时刘邦还是坚持不用韩信,那么韩信必然会再次跳槽,那么纵观当时的天下格局,又有谁能重用韩信呢?他一个没兵没权的人又该去哪儿呢?

其余诸侯根本没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其余十八路诸侯都是楚汉之争的附庸。



如果没有诸侯的兵力作为踏板,那么在楚汉之争中,韩信根本没有能力组织起一支军队来对抗楚汉之间任何一个人。最终投靠分封的其他任何一路诸侯,也没有刘邦的识人之明。所以必定会默默无闻下去。


我是越关

韩信这样的人必然为刘邦所用,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其他情况,这是由于二人的性格及特点决定的。


首先,韩信是个军事天才,这一点并非从他任大将军以后才体现出来,而是从一开始他跟随项梁就表现出来了。他对每次即将发生的战斗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这点上,并非是史书有意夸大或渲染他的才能,而是从一个小侧面说明了一切。

当萧何把他推荐给刘邦的时候,有一番对话,这段对话细分析一下并非那么简单。他说项羽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用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这里当然有他埋怨项羽不肯重用自己的成分,但是他对项羽的分析也是十分到位的。放眼当时天下,有几个人能看透这些东西?大部分人包括那些被分封的诸侯都是浑浑噩噩,没有主见,以此,就可推断韩信绝非泛泛之才。这也是萧何为什么看中他的原因。



再来说刘邦。刘邦这个人用人是不拘一格的。首先他就是个平民,没有贵族血统。其次他的政治能力卓越,政治心胸很大,放的开,什么意见,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听,也能用,这是他能任用韩信的基础。就韩信这样一个破落的贵族后裔,除了刘邦,谁还能如此重用他?


在刘邦的队伍里,真可谓鱼龙混杂,什么玩意都有。你像陈平,就知道拿钱搞间谍事,郦食其,就希望恢复六国之后,张良,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其他樊哙,杀狗的,周勃,吹唢呐的,夏侯婴,赶马车的,也就萧何有点身份,为县刀笔吏。这些人都能文臣武将,韩信怎么就不行?人家起码还姓韩不是?所以说,刘邦肯定能用他,但是大将军这个位置确实是萧何帮他争取到的,但说到底还是刘邦的心胸广所致。

以上是分析了韩信能为刘邦所重用。下面说说他自立的事。韩信这个人缺乏自立的能力。淮阴侯列传说得很清楚,他一开始是仗剑从项梁军。你像别人,都是带着队伍投靠楚军,韩信就一个人,一把剑。而且在他势力发展起来以后,成为齐王后,他的手下也只有蒯彻一个自己人,他用的文臣武将基本上都还是刘邦的人,他没能拉起自己的班底,说明他的政治能力堪忧,这样的人是很难自立的,应该说,他没有自立的能力。

如果刘邦真的不重用他,那么他自己是很难发展的,依托于刘邦的平台他都发展不起来,他怎么自立门户啊?去投靠其他的诸侯,那就更没戏了,所以说离开刘邦,他就等于离开了历史,成为一个百姓默默的死去了,历史就没有韩信这个人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谢友邀答。

历史没有如果、假设!

如若世有灵药(后悔),嫦娥就不会孤呆蟾宫几千年,每日以泪洗面空悲切了。

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他就是匹千里马,须有伯乐相中饲养,而他的伯乐是知已萧何。刘邦是因信任萧何才试用韩信的,一招明修栈道、喑渡陈仓的妙计,及速定三秦的行动,证明了他是金子!而汉中对,使刘邦心悦诚服。

千里马不使用,跟普通马没有两样,只有奔跑起来,才能分出优劣。韩信在项羽处被忽视,如在刘邦处仍轻视,他将默默无闻!或自立门户的机会一点都没有。但在他当齐王时,如听荆通的话自立,应该是刘项韩三足鼎立的时局。


///


脚踏一枝梅

韩信是个喜欢折腾的人物。为了出来干大事己经跳了一回槽了。他有了工作就想更好的工作所以换了老板就不奇怪了。

韩信在项羽手下干,也积极向项羽提出工作建议。无奈项羽不用。他跟了刘邦后,刘邦也不待见?为什么?因为他韩信沒得到他命中的救星。所以,仍然寂寞无为。他又跑了,至于要跑到哪儿?他自己肯定晓得。战乱就是机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萧何赏识韩信,他大力向刘邦推荐,刘邦不信韩信,也不能不信萧何。在后者的一再要求下,韩信成了大将军。后人提起韩信,必联想到萧何?是因为萧何有识人之明,而不提刘邦的拜将之能。

韩信这一下去,所到之处,望风归顺,给刘邦打下大半个江山。

如果刘邦不用,萧何不追。韩信出关后一定不会回家乡,更不会隐退市井山林,他或者投其他诸侯豪强,或者自立自强捞几个亲信自己单干,在哪个时代,风云变幻快,有兵就是王的乱世中,说不定还没人奈何得了他。他会不计成功失败地一直折腾下去。因为他不甘寂寞,是棵种子要发芽,是块黄金要发光,大丈夫就要建功立业,纵横宇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