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厌学,因为教育孩子和老公冷战,和爸妈公婆吵架,幸好有咨询师凭借七年实战经验来支招,干货

老师,你好。我女儿现在读初二,做事很自我,晚上一直拿手机朋友圈,说好九点洗漱睡觉,可时间一拖再拖,到了九点半了,又非要洗头。我们跟她说太晚了,洗头干不了,明天再洗吧,可怎么也说不通,还发脾气。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我该怎么办?

----摘自某讲座家庭教育答疑环节

妈妈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大学,因为家里供不起,这是她很大的遗憾、压抑和自卑。当她有了孩子后,就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后来,“麻烦”来了,孩子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公开表示自己不想上学,而且孩子的身体也出现了异常,失眠、掉头发、头疼。

----摘自《哺喂孩子的心灵》,有删减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遇见过不少类似的案例,家长很累,很紧张。作为一个妈妈,我非常能理解这样的感受,而且深信他们都是用心对孩子的好家长,否则他们也不会来找我。只是可能某些地方做得方向或力道还不是很合适。遇到情绪激动的妈妈,我会抱抱她,送上下面这首小诗。

孩子逆反、厌学,因为教育孩子和老公冷战,和爸妈公婆吵架,幸好有咨询师凭借七年实战经验来支招,干货

让人温暖的《够好父母》

孩子逆反、厌学,因为教育孩子和老公冷战,和爸妈公婆吵架,幸好有咨询师凭借七年实战经验来支招,干货

《哺喂孩子的心灵》封面

想让孩子自信,请认同孩子,认同自己

自信来自对自己的认同,而不是比较

我曾经给一个幼儿才艺的电视节目做评委,几乎每个家庭,孩子上场之前,妈妈都说:孩子,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鼓励,因为马上就有评分,当孩子发现他不是所有孩子里面最棒的,他会感到困惑和打击。如果要鼓励孩子,不如对他讲:孩子你什么都不用管,你只需要展现你会的就行了,无论你表现怎么样,都是好的。

现在的家长总喜欢比较,孩子们最怕的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学着放下焦虑,真正的欣赏当下的孩子,也让他悦纳自己。只有悦纳、认同了自己,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因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猜疑或者难过,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会“成长性看待”帮助更好“认同”。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通俗来讲就是引发结果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所以,怎样看待一件事非常重要,本书提出的“结果性看待”和“成长性看待”,我很受启发。成长性看待是信任、是往前看

孩子逆反、厌学,因为教育孩子和老公冷战,和爸妈公婆吵架,幸好有咨询师凭借七年实战经验来支招,干货

对一件事的两种看待,我们们应该尽量采取“成长性看待”,虽然我们习惯结果性看待

保证孩子“独立”和“连接”需求的满足,做情绪稳定的家长,是我们为建立孩子安全感能做的最好的事。

可怕的两岁(terrible2)真的那么可怕吗?看清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会发现也没那么糟糕,孩子既不会太黏我们,也不会疏离我们,都刚刚好,整个亲自关系温暖而舒适。

从两岁左右孩子就开始同时寻求“独立”和“连接”,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会执拗,很难带,什么都想自己做,真让他自己做又做不好,时刻要找妈妈。家长也跟着较劲,这样的亲子关系很难受。不妨就满足他,想玩就让他玩,他喊妈妈的时候你就只答应,先别过去,他让你过去时你就过去,他跑过来拉你去看看,你就去看看,不是为了照顾他的情绪来看看,而是真的好奇和欣赏的去看看,就这样简单自然。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大的敌人是家长情绪化。

家长非情绪化不是,家长没有生气,如果家长对什么生气是根据具体的事情而定,那不算情绪化,没有问题。情绪化的家长是对事情的态度不是由这件事情来决定,而是由家长的心情来决定,家长心情好,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家长心情不好,孩子做什么都不可以。

读到这我的内心一下被触动了,小时候那一幕又涌上心头。我十岁左右,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一天哼着歌在家里玩,爸爸一声训斥”我这烦着呢,你还唱什么歌!”吓得我住了嘴。我的爸爸就是情绪化的人,所以在他面前我总是小心谨慎。长大以后面对师长我也是小心翼翼,尊敬但不能亲近,在大的场合喜欢躲在角落里,别人看不见我才最好。我觉得这样不好,所以我现在努力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重视“孩子的需”而不是“家长的给”,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并表达爱。

孩子在家没个怕的人不行吗?如果你让孩子因为害怕你而屈从你、讨好你,等于大声对孩子喊:你不重要!

有一次听樊登读书会发起人樊登说了一件趣事。他说一天在地铁上,上来一对儿母子,七八岁的男孩,男孩仰着头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今天乖吗?你能不能不削我了?”妈妈看了一眼孩子,有点得意的说:“嗯,你今天挺乖的,不过,你明天要是不乖我照样削你!”孩子就笑着凑过来和妈妈亲昵。讲完大家都笑了,之后又觉得这孩子有点可怜,这可能不是爱,而是怕和讨好。孩子生下来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什么把爱变成了怕和讨好呢?还不是我们自己!

“与孩子平等”、“信任孩子”和“为自己负责”,帮助我们更好的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当我们面对父母的时候,我们的课题是自己站起来,和他们平等;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功课是不小看孩子,和孩子平等,相信孩子能站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自己要强大,不焦虑、我们除去年龄经验等,本质上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是一个感知世界的生命,我们的心灵相通,彼此扶持。

事实上,做父母最终的落点就在“为自己负责”,最常见的迷雾就是“为孩子负责”。只有你为自己负责,你才能带给孩子积极的心理营养,才能和家人和谐相处。

本书最后一章是一些实际问题的指导,非常实际。

孩子逆反、厌学,因为教育孩子和老公冷战,和爸妈公婆吵架,幸好有咨询师凭借七年实战经验来支招,干货

问题与解决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关系、自我关系实操(节选)

最后,还记得开头的两个案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里吧,我也会把我的想法写在评论了,我们在那里连接。当然,也欢迎你和我讨论看这本《哺喂孩子的心灵》的体会,收获或者困惑。让我们一起做更好的自己,养育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