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今日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的到来,拉开了盛夏的序幕,奏响了炎夏的序曲。

小暑节气的智慧,包含在三个字里:暑、伏、遁。

暑字三义,天人相感

“暑”字有三个含义:

1.暑,是“热”的意思,具体说是“湿热”的意思。

“暑”这个字,上面是“日”,就是太阳,代表炎热;下面是“者”,是“煮”的本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夏的热是一种湿热,人就像闷在蒸笼里一样。

“小暑之时,雨热同季”,烈日与热风开始成为主宰,在地面上掀起酷热,有时空中还有闷雷滚过,这时节常常不是轰鸣不断,就是暴雨倾盆。

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2.“暑”字下面的“者”,还可以指人,以及大地上的万物,这表达了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土地上的一切都在阳光下生生不息。

周国平说:“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只有双脚踏在土地上的人,才会有一颗平静的心,对过去没有遗憾,对未来没有恐惧。

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炎热,成就了大地的丰收与人类的生存;炎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天之慈悲,地之馈赠。

3.“暑”字,是由“日”“者”上下组合而成。在古代,观察天象,以探究人事的智者,被称为“日者”。

在古人的观念里,天人相感,天象的变幻与世事的变迁息息相关。日者,懂得天文历法,知道阴阳吉凶,明白世事人情。

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小暑入伏,调伏内心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入伏是在小暑期间。

“伏”有两个含义:一是炎夏酷热,此时阳气强势上升,阴气伏下,所以称为“伏”;另一个是“隐伏避盛暑”,意思是要避开伤害人的暑热。

“伏”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犬”,意思是人像狗一样趴着不动。在伏天,人们应该顺应天时、休养生息、伏藏不动。

避暑的方法很多,但是最要紧的,是调伏内心,一归于静,心静人自在,心静自然凉。

“蝉从初伏噪”,入伏后开始蝉鸣阵阵,内心烦躁,听到蝉鸣就是一片嘈杂;如果心静,却可以听出禅意。

那“知了知了”的叫声,或许就是提醒我们,“须知世间一切,终究要了”。

“烦夏不如赏夏”,一夜雷雨,些许清凉,静听无眠,也是一种闲适与淡然。

一动不如一静,古人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人心就像树上荡来荡去的猿猴一样,意念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约束,这正是人的最大弱点。

因此,调伏内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其实讲的是修心与人生智慧,书中唐僧骑着白龙马,暗示他克服了“意马”;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则象征他战胜了“心猿”,由此到达西天,修成正果。

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高处有险,低处有道

小暑对应《周易》中的遁卦,正如避暑一样,“遁”也是退避的意思。遁卦讲的是急流勇退,隐退以等待时机的大智慧。

遁卦,上乾(天),下艮(山),山高得逼近了天,来比喻事业达到了巅峰,或者人在高处不胜寒,所谓“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这时应该有所退避。

人生总有“遁”时,退避有多种情况,有时是形势不利,不得不退;有时是到达顶峰,主动退让;有时是退出某一领域,转向更有价值的领域,以便有更好的发展等。

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春秋末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不想落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就跑到齐国,化名经商,成了巨富。

齐国国君请他出来做官,范蠡认为自己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名气很大并不是好事,于是把家产散给亲戚朋友,离开了。

最后范蠡定居在定陶,自称“陶朱公”,仍然经商致富,而且积德行善、扶危济困。

可以说,范蠡很好地体现了“遁”道,目光长远,有退有进,当机立断。

“遁”是识时务、知进退,却不是“鸵鸟”式的逃避,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而是“滴水藏海”,把自己融入广阔天地,在世间生生不息、自由自在。

“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君子遁世无闷,志在脱俗,如同庄子所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追求精神的彻底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