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產業資本發出這一信號,相關板塊隨機迎來強勢反彈!

大資金,尤其是產業資本已經開始在當前“股市價位”上加大“入市力度”,被視為“逼近市場底”的關鍵信號。

上一次產業資本增減持指標發出買入成長的信號是在今年1月底,隨後2、3月成長風格迎來一波不錯的反彈。這算是市場心態“變化”的一個跡象,雖然“覆蓋面”還不夠大,但已經能夠為市場在底部的“煎熬”,帶來希望。

1、7月5日早晨,美的集團發佈公告,更正回購股份預案,預計回購股份數量由“上限8000萬股”更正為“不低於8000萬股”。

面對市場的劇烈起伏和公司股價的不斷下跌,一些上市公司紛紛拋出回購股份的計劃,從絕對金額看,口氣最大的要數4日晚剛披露的美的集團回購計劃——公司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40億元回購公司股份。此前,一個月不到,美的集團股價已經下挫24%!

2、本週以來,多家主流保險機構相繼開始加倉A股,每家買入的資金規模普遍在幾十億左右,總共掏出的真金白銀超過百億元,倉位因此也上升不少。

這其中,就不乏前些年屢次成功高位逃頂、又逢低抄底的險企。善於看長期、看趨勢的保險公司,此時看到的是戰略配置機會。“如果要說邏輯的話,那就是經過連續超調,風險已充分體現在股價當中,因此在恐慌之餘不妨逆向思考。”

在險資看來,目前從整個市場來看,市場已接近底部區域,若站在中長期角度來看,機會大於風險,市場已進入價值投資的戰略配置區間。

……

未來,無論是傳統的權重藍籌,還是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板塊領漲行情,在股市仍然處在存量博弈階段,有限的資金勢必要集中在“有限的龍頭”上,呈現出“分級分化的頭部效應”。資金日益向“頭部靠攏”,股市的“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龍頭股的賺錢效應會更加誇張。

把握好下半年投資的大格局

7月4日,A股再度大幅下跌。

個人認為,股市自身的估值、監管層的政策,都已經相繼見底,唯等市場心態“見底”,才能真正企穩。

目前,已經出現大資金、外資相繼“增加對A股的佈局、或跟蹤”,而作為“風向標”的產業資本,也已經開始“增持、回購”相關股份

這算是市場心態“變化”的一個跡象,雖然“覆蓋面”還不夠大,但能夠為市場在底部的“煎熬”,帶來希望。

至於未來的機會在哪,個人仍然認為,創業板、成長股已經呈現出足夠的“彈性”:雖然下跌時跌幅相對更加明顯,但反彈時力度也是最強的。而未來無論是傳統的權重藍籌,還是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板塊,在股市仍然處在存量博弈階段,有限的資金勢必要集中在“有限的龍頭”上,呈現出“分級分化的頭部效應”。

這是下半年投資佈局要把握的大格局——

第一,資金日益向“頭部靠攏”,股市的“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龍頭股的賺錢效應會更加明顯

儘管近期市場整體走勢不甚理想,但

漲停個股數量卻不減反增。過去8個交易日中,滬深兩市日均漲停板家數達62家。在此之前,兩市今年以來的日均漲停家數僅為44家。

梳理發現,活躍資金緊緊圍繞三條熱點主線——

第一條主線是新能源汽車板塊,目前表現為領漲龍頭的輪動接力;

第二條主線是前期超跌股,其中以部分前期閃崩股的表現最為突出;

第三條主線是匯率波動受益概念,這些公司最大特徵就是出口收入佔比較高。

……

第二,大資金,尤其是產業資本已經開始在當前“股市價位”上加大“入市力度”,這被視為“逼近市場底”的關鍵信號。

除了輿論維穩,主力資金的動向也頗值得玩味:A股主力機構在A股估值逼近新低的時候,仍然保持“穩定”:不完全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市場大幅下跌,但5只帶有“平準”基金屬性的“郭嘉隊基金”並沒有被贖回

與此同時,外資機構對A股的興趣也就在A股持續下跌,呈現出“價值”的時候“逐步走高”——

《證券日報》消息稱,海外機構6月份調研52家A股公司,有7只股投資評級獲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產業資本已經發出明確信號:迎接反彈

1、統計顯示,今年以來313家公司耗資135億回購股票金額創歷史新高

6月21日以來,上市公司大手筆回購頻現,已有精達股份、嘉化能源、海印股份等51家公司推出股份回購計劃。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13家A股公司實施405次股份回購,耗資135億元,回購金額超過去年全年

上一次回購高潮是在2016年,287家A股公司合計耗資109億元實施回購。

近來,眾多大型上市地產商紛紛大手筆回購股票——

近期,中國恆大、碧桂園、龍湖地產、奧園地產,龍光地產、金茂控股、禹洲地產、中駿置業等房企都(主要是在香港市場)展開了股票回購。

也就在眾多地產商紛紛選擇回購之後,又有新的上市公司加入了這一波股票回購潮。

7月4日,美的集團公告稱擬在未來一年以不超過40億元的金額回購股票。

另有廣匯汽車擬以2億元-4億元回購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7元/股。

……

2、大股東的“增持”也在進行:截至6月28日,上半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874家公司重要股東對其公司股票進行增持,合計增持590.62億元,其中,青島海爾、國投電力、中鐵工業、遼寧成大和三棵樹等5家公司重要股東增持資金均超10億元,顯示出產業資本對公司價值的認可。

6月至今的產業資本增減持數據再次發出買入信號,(並且是剔除了股權質押自救增持後的數據),顯示成長股迎來底部佈局的契機。

上一次產業資本增減持指標發出買入成長的信號是在今年1月底,隨後2、3月成長風格迎來一波不錯的反彈

時隔一個季度,經歷了4、5月的蟄伏後,產業資本增減持的數據再次發出信號。

上次產業資本發出這一信號,相關板塊隨機迎來強勢反彈!

如上圖所示,一旦我們發現了產業資本增持家數/減持家數這一比例出現明顯提升,要麼是一輪大行情啟動的先兆,要麼是市場企穩反彈的一個重要信號。

天風證券將股權質押面臨爆倉的公司發生的自救式增持進行了剔除,結果顯示:6月至今,發生增持的成長風格公司一共122家,其中因為股權質押接近平倉線或者預警線而發生增持的一共28家,佔比20%左右。如果將次剔除,發現6月產業資本增持/減持的比例仍然出現了明顯提升,發出買入成長的信號。

領先指標提示我們買入的契機,但最終成長風格的持續性,還取決於基本面的情況。7月15日是全部創業板公司中報預告強制披露的截止日,目前大家對於創業板公司的業績仍然存在不少憂慮。但歷史經驗多少可以作為一點參考——

上次產業資本發出這一信號,相關板塊隨機迎來強勢反彈!

第一,歷史上,正常情況下,創業板指內生增長穩定在23%左右的中樞。主要穩定貢獻的在於計算機、傳媒、貢獻波動比較大的是電子、醫藥、環保。

第二,最終創業板指整體增速取決於外延併購的程度。例如13年外延併購並不多,對整體盈利增速貢獻在5%左右,而14-15年外延進入高峰期,貢獻達到15-17%,但是17年外延併購又被限制,僅貢獻了8%。

第三,12-13年與17-18年的情況十分類似。12和17年由於股價跌得非常多,公司對於股價幾乎沒有太多訴求,導致大量公司在經營狀況沒有發生惡化的情況下,進行了大量減值和費用的提前計提,(12和17年創業板指內生增速大幅回落,但經常性經營指標毛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不但沒有惡化反而都在改善),做低利潤基數、提前釋放壓力,原因在於13和18年都是解禁減持的高峰期,公司有動力把報表和業績正常化。

第四,整個創業板公司有207次收購案例的業績承諾在18年結束,這是大家最擔心的問題。根據以往經驗,業績承諾結束的第一年,被收購標的利潤往往有超過30%的下滑,原因在公司把利潤都放在業績承諾期之內,把減值和費用都放在業績承諾期之後,導致業績承諾結束後,業績青黃不接。但好在這207次收購案例,在2017年業績承諾的最後一年,有40%的公司都沒有去完成業績承諾,而是選擇提前釋放減值和費用的壓力。所以

2018年,這些被收購公司面臨業績下滑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

第五,最終結論:創業板指內生增速回升到23%、外延併購貢獻10%、外延併購後遺症拖累5%,增速整體水平回升到接近30%,下半年相對滬深300回落而言業績趨勢更佔優。

①18年創業板指內生增長回升到23%的歷史中樞。

②外延併購貢獻程度雖然無法回到14-15年的頂峰,但是較17年邊際改善,貢獻10%左右。

③假設207個被收購標的業績在2018年(業績承諾結束第一年)全部下滑30%,對創業板指盈利向下拉動5%。

總結

大資金,尤其是產業資本已經開始在當前“股市價位”上加大“入市力度”,被視為“逼近市場底”的關鍵信號。上一次產業資本增減持指標發出買入成長的信號是在今年1月底,隨後2、3月成長風格迎來一波不錯的反彈。這算是市場心態“變化”的一個跡象,雖然“覆蓋面”還不夠大,但已經能夠為市場在底部的“煎熬”,帶來希望。

未來,無論是傳統的權重藍籌,還是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板塊領漲行情,在股市仍然處在存量博弈階段,有限的資金勢必要集中在“有限的龍頭”上,呈現出“分級分化的頭部效應”。資金日益向“頭部靠攏”,股市的“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龍頭股的賺錢效應會更加誇張。

上次產業資本發出這一信號,相關板塊隨機迎來強勢反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