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蘇華及女兒林藍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與女兒林藍及孫女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畫大畫

記得十幾二十年前,我已時不時去到林墉老師的家裡蹭茶了,那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墉老師說他的家裡要有“三間畫室”。在那住房仍較緊張的年代,一戶之中除了起居食宿各種功能空間外,還要有“三間畫室”確實會令人詫舌,也幾乎是一處“藝術村”了。不過,說林墉老師的家像“藝術村”也不為過,在他那裡不僅藝術品琳琅滿目,文化藝術界各路人物來來往往,而且他與其妻子蘇華、女兒林藍也均是廣東顯赫有名的藝術家,是藝術界惹人注目的藝術家庭。那麼這個血脈相連、聚居一處的藝術家庭成員間各自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性情有何不同?從“畫室”到“畫家”再到“藝術家庭”之間的關聯與影響確實令人好奇。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畫作《初秋》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作品《新娘》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作品《蘇家芳》

在林墉老師的家,呆得最多的自然是林墉老師的畫室,畫室除了畫牆上時不時有林老師完成或未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和書法等作品外,還有各種木雕、奇石、文玩、民間工藝品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客人每每好奇問起就會引來林墉老師對這些收藏品的知識以及收藏過程與趣事繪聲繪色的描述,比如他是如何穿著大褲衩、文化衫像街邊阿伯一樣從古玩店裡低價請來那尊千手觀音,他又是如何在古玩街上和小販們討價還價、鬥智鬥勇……。林墉老師不僅繪畫了得,文章也了得,口才更是一流,聆聽他聲情並茂、妙語連珠,常常令人時而神往時而啞然失笑……。也深深感受到林墉老師閱歷的深厚、學養的豐富以及性情的諧趣,並進一步瞭解和喜歡上他那些趣味盎然的作品。觀賞他那些時而恣肆詭麗,潑辣不羈;時而禪意超然,亦莊亦諧;時而清雅自在、性情流露的作品。我們讀到的不僅是一種美感,還有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一種技藝,還有一種思想境界,我們看到了一位卓越藝術家不俗的追求與多維的才華。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蘇華畫作《春華秋實》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蘇華畫作《綠葉成蔭》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蘇華畫作《暖日》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蘇華書法《大風起兮雲風揚》

當然,我也去過蘇華老師的畫室,蘇華老師的畫室光線有點暗,除了必備的文房用具外,一切都比較質樸,就如她待人接物那般質樸自然。一般去林墉老師家時,蘇華老師總是謙和地陪伴在側,輕聲細語、慈和親切、令人如沐春風。面對溫婉嫻靜,親和感如此強的蘇華老師,不熟悉的人看到她的作品一定會產生強烈的落差,因為怎麼也不會聯想到她的作品是如此大氣淋漓。她擅長山水、大寫意花鳥及書法,特別是她的書法大張大合,雄健豪邁,充盈著男子氣概,備受社會追捧,幾乎書名蓋過了畫名。不過,也是得益於她書法酣暢而肯定的中鋒運筆,在蘇華老師的大寫意花鳥中體現出一種大巧若拙、大美不飾的審美品格,她在講究線條與墨韻的傳統審美基礎上,更有著一種大筆濃墨,浪漫奔放,正氣洋溢而又倔犟的個性表現。另外,作為一名妻子與母親的角色,蘇華老師也有非常令人尊重的一面。曾經讀過她兩篇令我深受感動的文章,一篇是《求醫記》,記敘了林墉老師當年因腦瘤兩次手術的前前後後,作為妻子的她那種焦慮、關切、奔波、照顧與堅韌品質溢於字裡行間。還有一篇是《林藍出生》,那是在林藍擔任廣州美院副院長後,作為母親蘇華對女兒當年出生難產的回憶;對女兒知道艱難、不畏艱難,追求上進的欣慰;對未來的寄望與鼓勵,平實的字句、由衷的言語,盡顯關愛之心。正是這樣的藝術家,她筆下的作品充盈著大氣、正氣與愛心就不難理解了。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藍畫作《菡萏》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藍畫作《清夏—花》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藍畫作《清夏—藕》

至於林藍的畫室,我去過的是在林墉老師家隔壁的一幢樓層裡,那次林藍正鋪開一張幾米長一米餘寬的金箔畫紙在地面上躬身創作,鋪開這畫紙後,加上四周的書櫃與傢俱,所剩的空間就不多了,林藍是停下筆坐在畫案上與我聊天的,吊著腳晃著腿,彷彿有著校園中憑欄依杆談天說地的女生影子。待人接物非常謙和禮貌的林藍一般是有點拘謹的,這次有點例外。她有著她母親一樣善良溫婉的品質,也有著她父親一樣聰明勤奮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又在骨子裡體現出一種執著堅強、好學上進而且善於創新的優良品性,幾乎擁有了父母親所有的優秀基因。她的畫自成一格,喜歡用金箔紙為介質,妙用紙性,表現出系列富有時代感又高貴大方的圖式。畫作景物多為折枝花果或靜物組圖,取捨大膽,簡約大氣,近期更以傳統歷史文化題材切入創作,借“詩經”情景為媒介,以傳統的筆墨,新穎的介質,個性的語言去演繹,創作出深受認可而且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展覽的鉅作,這也為她自身找到了一個倍具可供挖掘的創作新路向,體現出其個人對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三個遞增層面的理解與表達,正是“木秀於林、終可成材”。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與蘇華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林墉、蘇華早年和部隊戰士一起林墉、蘇華早年和部隊戰士一起

畫室,只是一處創作的場所,但幾間畫室聚於一起,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應。毫不相關的幾間畫室聚集一起(有如一些藝術村落),也會讓畫家間產生交流與影響,何況是共同生活、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林墉、蘇華、林藍這個藝術家庭間有否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大家都知道藝術是不可能繼承的,一般的家庭兩輩人的性格是有點相似的,但令人奇怪的是林墉老師這一家子卻性情各不相同,畫風也獨樹一幟,而且均在藝壇上頗有建樹,深具影響,這其中有著什麼可供解讀、可供借鑑乃至可供傳揚的東西?基於篇幅的侷限和個人才識的匱乏,在此僅是拋出一點想法,期待高明者或專業機構進一步深入全面的挖掘整理與科學的解答。

人物介紹

林墉

林墉(1942——),廣東省潮州市人,196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專畫人物,十分興趣。偶作花鳥,點綴而已。40歲前時有巨幅問世,多作歷史畫,自持有素描功夫。40歲後多作抒情小品,亦制人體畫,自信唯美寫實。一直想把水墨與重彩結合起來,一直想把前輩與外人的特長溶合起來,自己卻是迷醉於線的張揚,更兼熱戀色彩的組合。99年大病,無能為文,時而畫畫,略可勝任。60歲喜畫山水,眼力不精不明矣。幾十年來固守南粵潮汕,珠江兩大平原溺於水鄉海灘景色,未登名山、未涉高原。先前畫暇愛書,看完即忘,偶然想起,寫成文章,實有變成鉛字的樂趣。畫集文集40本有多,良師益友10人有多。平素懶寫信怕電話喜聊天,凡木雕,刻意收藏。拾民間藝術,鍾愛有加。蓋父輩為抽紗設計師傅,實出身民間藝人也。

蘇華

蘇華,廣東新會人。196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擅長書法、中國畫。曾在北京、南京、廣州、青島、長沙、深圳、珠海、汕頭、香港、澳門等地舉辦個展和聯展。出版有《蘇華畫集》、《蘇華書畫》、《蘇華書法藝術》、《廣東書法名家作品選》、《蘇華寫意花鳥》、《林墉、蘇華訪問巴基斯坦畫集》(合作)等。作品曾獲廣州紅棉藝術獎、廣東省中國畫展銀獎和巴基斯坦總統頒發的卓越勳章。廣州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歷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十屆、十一屆廣州市人大常委。

林藍

林藍,1971年生,廣東潮州人,1993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199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並獲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青年五四獎章、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

趙利平

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一門三畫室,藝風各不同——林墉“藝術家庭”所見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