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1919年,已經遜位多年的溥儀,迎來了一位新的“帝師”,這個人由李鴻章兒子推薦、清朝遺老親自去英國使館交涉而聘請、融貫中西文化的英國人莊士敦。這一年溥儀14歲,莊士敦已經45歲了,年少的溥儀對這位洋先生充滿了好奇和敬畏,甚至有點兒害怕,畢竟1840年之後,不僅圓明園毀於英國人和法國人之手,甚至逼著慈禧裹挾著光緒帝西逃也有英國人的身影。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不過,見到莊士敦後,這個東方的末代皇帝,竟然被一個西方老頭子折服了。一直居住在紫禁城的溥儀,本以為莊士敦只是一個聽不懂漢語、也不會說漢語的洋人,但知道莊士敦不僅漢語流利,而且非常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上的內容張口就來,比溥儀都熟練。而且莊士敦帶來了很多西方的歷史文化知識,這讓牆內的溥儀大開眼界,非常感興趣。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在莊士敦的教導下,溥儀有了很大的變化,也越來越憧憬高牆之外的生活。首先,溥儀不再聽從清朝遺老的話,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他在宮裡裝上了電話,通過這部電話,溥儀聯繫上了提倡新文化的胡適先生,還邀請胡適到宮中做客,兩人談了很久,為此胡適寫了一首小詩:“咬不開,捶不碎的核兒,關不住核兒裡的一點生意;百尺的宮牆,千年的禮教,鎖不住一個少年的心!”從這首詩來看,溥儀的確有著打破束縛的想法,不過並不是放棄帝王之夢。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讓清朝遺老接受不了的事情還很多,在莊士敦的見一下,溥儀不僅在宮裡學會了騎自行車、戴眼鏡等等,甚至還剪掉了象徵著清朝的“辮子”,這只是因為莊士敦說了一句“穿上西裝後,背後的辮子就跟豬尾巴似的”,而在此之前,袁世凱等人曾千方百計的請求溥儀剪掉辮子都不曾辦到。

當然,溥儀對這位老師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再敬畏,而是把他當作生活和學習上的朋友、老師,在溥儀大婚的時候,特意賞賜莊士敦“一品頂戴”,這是清朝官員級別最大的榮譽,雖然清朝已經滅亡,但是莊士敦對此依舊異常興奮、高興,還拍了很多身穿清朝官服的照片發給遠在英國的親朋好友。1924年8月,溥儀又任命莊士敦為“管理頤和園靜明園事務大臣”,如此種種,都是最高的禮遇。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在教溥儀西方歷史文化時,莊士敦為溥儀介紹了君主立憲制,他甚至由衷地希望溥儀能恢復清室,建立起君主立憲的制度,成為一個有著英國紳士風度的國家元首。與此同時,莊士敦為溥儀介紹了很多英國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最讓溥儀喜歡的便是英國國王亨利及其繼任者。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亨利一世是英國十一世紀的偉大皇帝,他繼承皇位時年紀也不大,小時候的遭遇也很離奇,甚至是殘酷,但是他卻能一路披荊斬棘,不僅登上了皇位,還把皇位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像後世的亨利二世、三世等等,都或多或少有亨利一世的影響。溥儀自幼熟讀中國歷史,他知道一千多年前的秦始皇,這位中國偉大的皇帝,也曾想著繼任者能按著序號“秦二世、三世……直到千秋萬世”,可是秦不過二世而亡。反觀英國的亨利一世,卻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皇位的永續,這很得溥儀歡心。

溥儀14歲起了個英文名,歷史書故意不記載,溥儀後人也不敢提

於是,溥儀接受了莊士敦給他起的英文名“Henry(亨利)”,在很多場合下,溥儀都以“亨利”為名,甚至二戰後被蘇聯人抓獲的自我介紹,也是“我是Henry溥儀”。與此同時,溥儀給自己的皇后婉容起的英文名便是“伊麗莎白”,其用意不言而喻。只不過,溥儀最終沒能實現一世、二世,直至萬世的幻想,當然,這種想法,也得不到正史的認可與宣傳,甚至溥儀的後代既不願提及,也不敢提及,尤其是上個世紀那十年時間裡,但這大概是溥儀的真實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