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基层一直是权力小、责任大的重灾区,凡是在基层呆过的人,基本都会说,感觉不大好。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上级部门不理解基层的痛苦。只要上面有文件,就要求层层布置传达落实,但是基层真正能够落实的有限,任务完不成,都不好交差。又事事考核督察,这个完成不了,来个问责,那个完成不了,来个问题通报,总之基层浑身都是病,就看要不要处理。

2、群众不支持基层工作。喝茶看报纸是他们固有的印象,无利不起早,一副吃拿卡要的嘴脸。事事都要管,又事事都管不好:房子不让建,坟墓也要拆,计生更要抓,征地拆迁最可恶,总之没好事。真要办实事,群众也未必领情,心里觉得花的还不都是自己的钱。

其中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乡镇工作开展情况。

二、有果必有因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顶层设计很美好,基层落实打折扣,或者为了完成指标任务,进行造假等,政策与实际效果明显反差,造成群众心理落差,对基层心生不满。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2、政府承诺未能兑现。举个例子,拆迁安置的时候,个别业主为了拆迁进度,可以答应被拆迁户各种条件,实际在施行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导致政府失信于人,特别是安置区配套方面和安置区质量问题,一直被人诟病。

3、个别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信息时代,不良事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外加网上戾气严重,个别不良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想象。特权人物的存在、人情社会,加剧了这种现象。

4、出发点不一样。基层出发点是为了整体大局和地方发展需要,而群众则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出发点不同,难免会存在摩擦和矛盾。比如项目拆迁建设,只能按照补偿标准执行,群众则希望能够更多的获得补偿。

5、基层政府缺少有效手段,导致基层工作开展困难。法治社会,一律讲究依法依规。目前基层除了在建房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力,缺少明显的手段和威慑力。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三、说再多都是为了更好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本质上是回归初衷。

1、增强基层自身公信力。只有群众信任了,才会有号召力。一是处事依法依规,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二是不搞特权,不存在特殊人物,做到法大于情,法大于权。三是对于违法违规问题,基层应该查处到底,在可控范围内不做妥协,坚决维护政府权威。

2、建立服务型基层。一是重点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二是做好为民办实事工程,让群众感受得到政府的关心,听民声、知民需,把服务群众做到实处。三是解决好重点人群重点问题,以点带面,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3、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应该努力引进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展是前提也是基础,唯有发展了,群众才会拥护。二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就业和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让群众真正信服。三是重点照顾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群,做好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队伍,与群众直接打交道,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政府形象。一是严格队伍管理,本着为民服务思想,端正作风,严禁吃拿卡要,把群众事情当成自己事情。二是提升干部待遇,因为基层晋升渠道有限和条件艰苦等原因,适当提高基层待遇,可以激发干部办事热情。三是启动干部保护机制。做事情难免会犯错,只要出发点是对的,本着创新为民服务思想,应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而不是一味的问责。

5、区级部门主动承压。基层核心是服务群众,现如今更多的是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一是区直部门要本着提高工作效率原则,“下沉”到基层,有选择的分担部分工作,让基层更加专注于农村。二是检查考评应该实事求是,注重现场和成效,而不是连夜加班加点整出来的一堆材料。

基层乡镇要学会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基层困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