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節律性上腹痛是其特徵。屬於祖國醫學“胃脘痛”、“胃心痛”、 “心口痛”範疇。多因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氣滯血瘀,絡脈受損所致。

臨床表現: 胃潰瘍多在進食後1小時出現疼痛,於上腹稍偏左;十二指 腸貴瘍多在空腹飢餓時或進食3~4小時後出現疼痛,於上腹稍偏右疼痛多有節律性,自覺有壓迫感、膨脹感,以至鈍痛、灼痛或劇痛,一般呈週期性發作。常伴有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胃脘和膈俞、肝俞處有壓痛。

1.脾胃虛寒型 胃痛喜按,得食稍安,噯氣吞酸,惡寒喜溫,舌淡苔白,脈弱。

2. 氣血鬱滯型 胃痛拒按,食後痛甚,吐血,便黑,舌色暗紅、苔厚膩,脈弦。

1.脾胃虛寒型 針巨闕、中脘、梁門、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以溫中健牌,活絡止痛。

2.氣血鬱滯型 針上脘、下脘、足三里、內庭、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以舒肝理氣,活血止痛。

隨證加減: 嘔吐,配內關、公孫,用瀉法,留針20~30分鐘,以和中降逆。疼痛反覆發作,配膈俞,用皮下埋針或埋線,留針5~7天,加強療效。大便色黑有熱,配曲池、合谷、三陰交、內庭,用瀉法,以清熱止血。便秘,配次髎、天樞、支溝,用瀉法,以潤腸通便。腹瀉,配氣海、脾俞、會陽,用補法或灸法,以健脾止瀉。

療效:1956年12月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治療24例,有效率為95.8%,治癒率為37.5%。

病案舉例:何某某,女,50歲,北京人,市民。1954年4月9日初診。胃痛嘔吐反覆發作30餘年。患者於14歲患胃病,每年秋季和天冷時胃痛較重,噯氣吞酸,逐漸加重。1953年病情更加惡化, 曾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胃下垂”、“胃潰瘍”,經過治療未見顯著效果。現在患者胸中滿悶,氣短,胃痛腹脹,打嗝,嘔吐食物,有時連續嘔吐,口渴喜熱飲,但水入即吐,喜服蘇打片,自覺服後胃內比較舒適一些,腰背痠痛,全身無力,發冷、無汗,大便灰白色。

檢查: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60次/分,血壓90/60mmHg,全腹部壓痛,特別是右季肋部僵硬而有明顯壓痛,其他無異常所見。

中醫辨證:脾胃虛寒,中氣下陷。

治則:健脾養胃、溫中散寒。

治法:取上脘、中院、內關、足三里,用熱補法, 留針30分鐘。

療效:治療至4月10日,針治6次時,腹痛及嘔吐基本消失,腹部壓痛已減輕。治療至2個月,針達21次時,症狀即完全消失。為了鞏固療效,每月針1次,觀察至11月8日,又針6次,已完全恢復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