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寶馬合作落地 到底「便宜」了誰?

長城寶馬合作的正式落地,解決了長城的雙積分要求,幫助寶馬未來在中國新能源領域站穩腳跟,雙方各取所需,但是在這場合作當中,雙方到底誰更佔“便宜”?

7月10日,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寶馬集團與長城汽車簽署了一份合資協議,將在中國成立一家新合資企業,新合資企業定名為“光束汽車有限公司”,主要在中國研發和生產電動汽車,除了生產MINI電動車之外,還將為長城汽車生產電動車產品。

長城寶馬合作落地 到底“便宜”了誰?

“今天簽署的協議標誌著中德企業之間的合作達到一個新水平。”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說,“這一戰略伙伴關係對寶馬集團和長城汽車而言是一個明顯的雙贏選擇,這將使我們能夠為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並降低交通排放的宏大計劃做出貢獻。”

從今年2月份長城寶馬雙方都表達了合作意向之後,汽車圈裡所有人都在等待合作的正式落地,但是,在眾多中國車企中,寶馬為什麼單單選擇長城呢?

據寶馬集團研發董事傅樂希所表示,兩家合作是因為可以優勢互補,寶馬在電動車領域的經驗加上長城汽車高效的工業化生產,兩家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應對緊湊型電動車領域的戰爭。

汽車行業分析師在接受《出行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目前外資車企新設立新能源車合資企業,按照發改委報批規定,必須要有自有品牌,因此,寶馬必須要有新品牌,如果通過華晨寶馬來做,還是比較微妙的,這涉及到原有的合資企業變成自有品牌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複雜。”

長城的優點

“寶馬要物色中方的合資企業,一般來說基本準則就是這個企業財務狀況非常好,還要做事踏實,對技術還要重視。長城從苦幹精神、嚴謹性、利潤率、銷量都是不錯的,但是至於為什麼選擇長城,而不選擇類似的經營不錯的企業,目前還說不清楚。”鍾師表示。

長城寶馬合作落地 到底“便宜”了誰?

數據顯示, 2018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共銷售新車471,515輛,同比增長2.34%。其中哈弗品牌半年銷量為325,309輛;WEY品牌半年銷量為77,647輛;風駿系列皮卡銷量為65,033輛。

不錯的銷量帶來不錯的利潤,長城汽車在SUV領域突出的業績表現也為其帶來了市場基礎,寶馬與長城合資還能節省成本,不僅包括經濟成本,還包括管理成本和時間成本等。當然,在新能源領域,長城也開始了佈局。

“2018年業界會看到長城在新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電池模塊、驅動模塊、電控模塊都會成立相應的生產公司”,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如此表態。

根據長城汽車“2025戰略”規劃:到2020年,長城要投入200億元研發電動汽車;到2025年,長城要銷售200萬輛汽車,其中電動汽車佔70萬輛。

種種跡象,表示長城汽車正在不斷加快在電動車領域的步伐,寶馬或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戰略清晰務實才能達到共贏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長城可以說是目前主流車企中唯一沒有合資過的自主品牌,這表示他有足夠的精力和重視放在合資對象身上。

寶馬的優勢

當然,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並不是寶馬一家決定兩家的合作,長城之所以會寶馬合作,肯定也有自己的考量,也就是說,寶馬肯定有吸引長城的優勢。

首先,可想而知的是雙積分政策的“逼迫”。7月2日,工信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了2017年度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核算情況公告。9月30日之前,企業將在交易平臺上通過競價、定價和定向交易等形式,進行積分交易和轉讓。“雙積分”政策進入實操階段。

長城寶馬合作落地 到底“便宜”了誰?

從2016、2017年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報告來看,長城汽車兩年累計負積分已達394381分,居各車企之首。

這意味著,像長城這樣的在新能源領域起步較晚的車企,現在必須要先想辦法滿足雙積分政策的要求,與寶馬的合作正是一個契機。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的時候,寶馬就已經發布了旗下的新能源子品牌i系列,這個系列的首批車型i3和i8早在2013年推出上市。2017年也是寶馬實現新能源車銷售10萬臺,

未來,他們還將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車型,純電動車型將成為寶馬的主流產品,例如 X1和3系,在2022年時都將推出純電動版。不僅如此,2020年,寶馬核心產品系列的首款純電動汽車BMW iX3將於瀋陽投產並出口到全球市場。

兩者合作 到底“便宜”了誰?

長城寶馬合作落地 到底“便宜”了誰?

合同規定,建立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註冊資金17億人民幣,註冊地址為江蘇省張家港市,投資總額達51億元人民幣。公司董事會由六名成員組成,董事長由長城委派,副董事長由寶馬委派,董事任期四年。

目前看來,董事長有長城委派,似乎意味著長城更有話語權,而且長城不僅可以背靠寶馬獲得商譽、品牌背書,還能從寶馬那裡獲得如企業管理、產品研發、渠道架構等國際化車企的標準,最重要的是可以滿足雙積分要求,這樣看來在這次合作中似乎長城更佔便宜。

但是,目前尚不能確定兩家合作對誰更有利,畢竟是各有所取。正如科魯格所說,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