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讀過西漢歷史的都知道,呂后是一個殘忍的女人,他把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挖眼、害舌、毒啞、藥聾,砍去四肢,號為“人彘”。直至今日講述這段歷史的,大都由於同情戚姬最後的悲慘遭遇,而忽略了呂戚之爭的實際與性質。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了126個字即已昭示了的是:事端啟於戚夫人,呂后起初只是應對地保衛太子嫡位,即被動地進行了一場衛護嫡子劉盈(惠帝)儲位的保衛戰。此後,依靠張良、叔孫通等開國功臣的輔助才度過惠帝儲位及她自己後位的危機。

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漢朝是有制度的。廢立太子須通過大臣朝議,畢竟不是呂、戚兩個女人之間的私人鬥爭。在這場廢立的博弈中,功勳大臣們相繼諫爭,反對廢立。他們認為“太子為天下根本,根本一搖天下震動”,所以要維護推翻暴秦而建立起來的正常的國家政治秩序。他們肯定“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不會行暴秦之道;也認同呂后是與劉邦“攻苦食啖”共同打天下的開國皇后,所以多諫爭。而戚夫人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是以色受幸的寵妃。所以汾陰侯、中尉周昌入奏撞見劉邦擁抱戚夫人,直言劉邦是“桀紂之主”。

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呂后懂得衛嫡護儲須依靠大臣們的鼎助。但大臣們的諫爭並沒有使劉邦真正打消廢立的念想。呂后恐慌了,不知所措,經人提醒,即差哥哥建成侯呂釋之強請留侯張良出手相助,張良遂為之謀劃。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扶病親征英布,張良趁機請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自己則被劉邦委命行太子少傅事。次年,劉邦東征歸,病更厲害,愈欲易太子。張良諫,可劉邦這次打定了主意不從諫。太子太傅叔孫通撫劍將自殺,以“頸血汙地”死諫,劉邦不得已,表面答應,內心還是想換太子。

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退朝開宴,劉盈在侍。隨從太子的四人皆鬚眉皓白的年過八十的老人,劉邦經問得知是他多年訪求不得的高士“商山四皓”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角里先生,這才看清了太子受到天下擁護的形勢,無奈地放棄了“廢嫡而立少”的打算。“四皓”衛嫡,用的就是張良之計。太史公稱劉邦終不能易太子,靠的就是留侯所招的“四皓”。故惠帝在四皓原隱居地立“四皓”碑與祠。制度擋住了皇帝的個人意志,皇權扭轉不了天下大勢。呂后依靠功侯大臣,功侯大臣依靠制度,依靠人多勢眾,依靠強諫、死諫巧諫,終於取得了衛嫡護儲的成功。

呂后殘害戚夫人,世人都說殘忍,兩千年來卻忽略了一個真相

照理,惠帝即位,呂后位尊皇太后,完全可以高抬貴手,以德報怨,以使宮廷祥和。可惜,難解的深怨、狹隘的心胸和復仇心切,扭曲了呂后的心靈,將已成為過去的衛嫡之爭過度延伸、無端拉長,演變成了個人洩私憤的殘酷鬥爭和惡毒迫害。太史公具象地觸目驚心地白描了宮延鬥爭的殘酷性: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呂后用盡心計,伺惠帝晨出,鴆殺趙王如意;又斬戚夫人手足,去眼,照耳,灌啞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手段之殘忍惡毒,連惠帝亦實在慘不忍睹,使人對呂后言“此非人所為”。一醜遮百俊,她的這一暴行,掩蓋了她推行惠帝除秦苛法、寬仁治國的惠民德政,留下了千古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