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寫這樣的文章,爲什麼還能得狀元第一?

文天祥寫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還能得狀元第一?

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5月8日,通過禮部初選的文天祥等學子,終於進入科考的最後一關,殿試。

這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及進士的選拔了。

集英殿裡,文天祥他們面對的是一份題目長達586字的試題,這總的意思就是在問你這樣一些問題:

為什麼會災害不斷、民生困苦、人才缺乏、士風浮華、財政困難、兵力薄弱、盜賊縱橫、邊境不安、外侮深重?

你如何看?有何良法?

這無疑就是一場實務能力的綜合考察了,沒點真章玩不來,有真章沒膽量說也不行,文天祥不假思索,連草稿都不用,一氣寫下了一萬多字的策論。

剛剛21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再加文天祥憂國憂民,自小就立志為忠臣豪傑,所以他這篇文章是毫不客氣的。

他起首就是:“臣聞天變之來,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習盅之地也;兵力之弱,國計屈之也;虜寇之警,盜賊因也。”足以把人驚出一身冷汗。

接下來他就一一分析。

天災人禍不斷,既然是民怨招之,那當然就得說民怨之來。皇帝以下,各級官吏都橫徵暴斂,不管百姓死活,民怎能不困,不怨?

“東南民力竭矣。”文天祥直言不諱,毫無粉飾。

文天祥起首就是如此,那國家憂患重重之下,士人多爭名逐利,朝廷多任用非人,大臣多墮落腐化,國家財政多因為君臣貴族開支奢靡,等等這些話,他當然就更不怕多說。

外侮內亂也都是這些招致的啊,所以要紓民困、淳士風、節國用、嚴肅綱紀、整飭吏治、任用正士、獎勵直言。文天祥甚至還在策論中直接詰問皇帝的若干不當舉動呢,言辭尖銳潑辣。

從皇帝到大臣,文天祥都指責了一番,得罪遍了,而當時的理宗皇帝也早已失去中興之心,恰是問題的主要製造者,那麼這樣一篇犯上的文章,這樣一個逆鱗的文天祥,為什麼最終還會被取為狀元第一呢?

文天祥寫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還能得狀元第一?

我們先說說主考那邊的情況。

當時的主考官是南宋著名的學者王應麟,這篇文章首先是他看好的。王應麟本來就想把文天祥列為第一,但是這事卻遭到其他主考一致反對。

這樣的話大家當然都不愛聽,而且大家也怕皇帝發怒。

於是雙方最後只好折中,將文天祥取為第七。

考官們初選之後,按照慣例,這是要經過皇帝欽定的,誰知道宋理宗一篇篇審過之後,卻非常興奮,說,妙妙妙,這文章切中時弊,實在是太好了,國事的確都是被一些糊塗官吏搞壞的!他一點沒看到自己。

當時的南宋已經如強弩之末,人言紛紛,都在找罪魁禍首,宋理宗立刻從中看到了一群替罪羊,這是其一。

其二,宋理宗當初既然有中興之志,當然也希望能有所改變,最重要的是,他希望用文天祥來裝點門面,緩和矛盾,讓人們越發認為皇帝是好的,問題都在大臣那裡。

其三,其時王應麟也在推波助瀾,皇帝您實在是太有眼光了,我為您得到這樣的奇才而恭賀,為國家得到這樣的奇才而慶幸。

而這之後,當理宗皇帝打開密封條,一見“文天祥”三個字時,就更喜不自勝。

皇帝說,天之祥,大宋之瑞也,這是好兆頭,王應麟說,我等有眼無珠,不識金玉,罪該萬死!於是這事就立馬成了定局。

文天祥文章中所言,理宗其實一條都沒有實行,文天祥甚至在其後不久,即因為彈劾奸臣被罷官,所以說,文天祥其實從一遇到這個葉公好龍的理宗,其結局就已經定下了。

文天祥寫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還能得狀元第一?

不過有一點是必須認真說明的,文天祥絕不像知乎上某語文老師說的那樣,只知道寫詩、寫詩、寫詩,他可是儒家精神、軍政實務能力通通具備的,設若生而逢時,他一定是一代賢相,完全不必僅靠硬骨忠烈著稱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