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娥眉與鬚眉稱呼的來源

在古代,男人稱鬚眉,女人稱巾幗,巾幗二字好解釋,巾幗是女人專用的頭巾和髮飾,因此借代女人。唯有這鬚眉二字難理解,故須雖為男子獨有,這眉毛卻男女一樣,怎好專指男人呢?要說清楚可有一番考究。

巾幗、娥眉與鬚眉稱呼的來源

巾幗

古代,婦女是不提倡有眉毛的,天生的眉毛用鑷子一根根拔掉,再用青黑色的顏料畫成蠶蛾觸角狀的黑線,因此娥眉一詞又可指代婦女。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有“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這句話中的娥眉一詞就直指武則天。追根問源,畫眉這習俗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詩經-碩人》就有“螓首蛾眉”的詩句,關於畫眉,西漢時有“張京兆眉嫵”的故事:漢武帝時京兆尹(都城的行政長官)張敝,每天下班回來的一件大事是幫老婆畫眉。有人打了小報告給漢武帝,罪名是有傷風化,漢武帝趙健他詢問可有這件事。張敝直言說:“閨房趣事還有超過畫眉的,這豈止我張敝一人。”漢武帝聽他說得合於情理,也沒有怪罪他。

巾幗、娥眉與鬚眉稱呼的來源

對於男子,“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頭髮和鬍子是不可輕易去掉的,秦漢時法律規定:剃去兩頰鬍子,服二年勞役的刑罰叫“而”;剃去鬢毛留下頂發服三年勞役的刑罰叫“完”;剃去頭髮充軍到邊境建長城四年的刑罰叫“城旦春”。由此可見,剃掉鬍子和頭髮是對人的一種懲罰。

東漢末年,宦官把漢王朝折騰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自己也完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司隸校尉袁如領兵進宮殺宦官,見沒有鬍子的就殺,可憐很多不是宦官的人只是沒等到長鬍子的年齡就枉死在刀下,又有許多人急中生智,脫下褲子露出男性特有器官這就倖免於死。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不是到老年才留鬍子,而是到長鬍子的年齡,自然地留起來的。

在古代,有一臉好眉毛和好鬍子還是男性美的主要特徵。武周時期,朱靜則有一次在上武則天的奏摺中說:“陛下內寵,已有薛懷義、張昌宗、張易之,因應足矣。近聞尚食奉御柳模,自言子良潔白,美鬚眉......”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愛上柳模的主要條件:一是皮膚潔白,二是鬍子、眉毛長的漂亮。

巾幗、娥眉與鬚眉稱呼的來源

鬍子到清代就不再是男性美的特徵了,《揚州畫舫錄》稱陳其年(中國古代寫詞最多的詩人):“其年短髯不修邊幅,吾對之只覺其嫵媚可愛,以伊胸中有數千卷書耳。”那時候開始年紀不大的人留鬍子,尤其是滿臉鬍子已被認為是不羈之士的不修邊幅。

今天男青年留鬍子,女青年畫眉似乎有點洋味道,其實古已有之。至於部分農村中婦女頭頂一塊抽花或繡花頭巾,這可是正宗華夏文化的遺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