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豪阔大叹奈何——谈史湘云

到了第二十回史湘云姗姗来迟,至此金陵十二钗可算是全部集齐,除了贾母,史湘云算是史家唯一的代表,估计作者也是想在她身上赋予不同于其他角色的精神气质,虽安排她出场较晚也没有一丝外貌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人气,还在薄命司中把史湘云排在众金钗中的第三位置(除去黛钗两人),仅次于元、探两位元妃的身份,可见史湘云在作者的心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英豪阔大叹奈何——谈史湘云

本回史湘云一出场就怼林黛玉,且一针见血的点破黛玉的心里最怕的、最忌惮的心病,这并非一日的观察,也需要一定的胆识,因为这一点连宝玉都避之不及,所以很多读者非常欣赏湘云这种率真直爽,甚至把这种风格和魏晋风度关联起来,本回史湘云的情节简单,文末再讨论,这里我们也来探讨下这个话题:作者是否是按照魏晋风度来设定史湘云。百度了下: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熟读红楼梦的朋友就知道如果从“形”来看,史湘云的率直、通脱、饮酒,甚至清谈在她身上都是有所体现,那么精神上是否切合呢?

一个时代下整体的人文气质必定反映的是当时的整个社会精神氛围,在长达两个世纪的魏晋时期存在过大大小小总计三十余个政权,国家分裂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儒家谶纬之学无所依附,导致人们在精神领域出现了各种危机,所以士族阶层出现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敢于突破纲常名教,形成了后世所谓的魏晋风度,这段历史要详细说明不是件易事,按照小编的总结就是:世道乱了,就撒丫子没人管了。为什么后世再没有出现过魏晋风度这种情况,不是说那种“扪虱而谈”的不凡行为我们做不到,而是在面对一个世情动荡不安的现状下,是否还能保持着从容不迫、无所畏忌的大度,这才是后世人需要认真考虑的。如果硬要剥离了当时的环境来看这些人的癫狂,那么我们是品味不到什么是真正的“魏晋风度”的,更是学不会的,就如武侠片中说的:乱世儿女情更长,如此才能显得更为珍贵。

英豪阔大叹奈何——谈史湘云

同样某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背后也必然隐藏着此人的某些经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读者认为史湘云在贾府的状态有魏晋之风,按照小编的总结就是:出了史家的鸟笼就撒丫子没人管了,这才是最深的原因。史湘云越是表现不拘小节的自然和处世维艰时保持的旷达,作为读者就更不能忽略她内心身处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如果硬要剥离了史家的环境来看史湘云的率真,那么我们依然还是体会不了史湘云的性格特点的,具体到湘云承受了什么压力我们后回再说。

小编单独说下本回,看看史湘云是如何怼黛玉的:

1、“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直指黛玉专属的性格特点:专挑人的不好;

2、“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虽承认黛玉是很优秀,但只是口服心不服;

3、“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暗示黛玉也有所不及之人;

英豪阔大叹奈何——谈史湘云

果不其然黛玉马上也承认:“我那里敢挑他呢?”其实说到根源,黛玉和湘云有着共同境遇:一样的父母双亡和寄人篱下,但此回湘云和黛玉给人的感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黛玉爱哭,湘云常笑,黛玉小性,湘云豁达,黛玉敏感,湘云憨实,黛玉刁钻,湘云真挚,连湘云自己都说:“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湘云的外在性格表现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压抑过后立即释放自己的一种宣泄,而黛玉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宣泄方式,那就把情绪隐藏在了诗里,在诗的世界里尽情宣泄,这和湘云醉卧花海一样,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单独对诗就能使这两种性格的人在这一时刻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同样的身世,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在理解史湘云的那种魏晋风度时,更应该多了解下其背后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这一点和黛玉是不谋而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