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役系列—2.宛城之战

1、前言

宛城之战发生在公元184年四月—公元185年1月,是由汉政府军继颍川之战后针对黄巾起义军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同时也是汉政府国力继续衰退的又一个加速剂。

2. 战役背景

当张角传令全国的教徒发动起义之后,各地的黄巾军首领便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在宛城的张曼城自称“神上使”,率领数万徒众响应武装集结,并迅速包围了宛城。至公元184年4月庚子日(即阳历5月23日),张曼城的义军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并向防御空虚的宛城发起了进攻。宛城太守许贡只有少量的部队据城抵抗,由于兵力对比过于悬殊,所以宛城很快就失守了,太守许贡战死。

东汉朝廷派出平乱的军队此时还在颍川作战,所以只得就近调遣南阳太守秦吉先率领南阳守备军前往平叛。

3.作战序列

汉政府军:右中郎将-朱携部 总兵力约8千人

荆州刺史-徐缪部 总兵力约6千人

南阳太守-秦吉部 总兵力约4千人

黄巾义军:张曼城,赵弘,韩忠等部 总兵力约4万人

三国战役系列—2.宛城之战

4.战役经过

战役第一阶段

南阳太守秦吉率领南阳守备军约4千人于六月间向宛城出发,而黄巾军的将领张曼城在四月间就已经攻下了宛城,可却一直在宛城无所事事,也许是因为攻下宛城太过于顺利,所以当接到朝廷援军到来的消息时,也没有做出谨慎的作战计划便轻率的率领少量的人马出城迎战,结果全军覆没,张曼城本人也当场阵亡。

张曼城突然战死,宛城中的黄巾军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慌慌,很多人都有了出城的打算。幸好有个叫赵弘的人平时比较有威望,在其他将领的一致推举下,成为了新的主将。宛城的黄巾军也因此重新集结了起来,共计4万人的兵力。

此时汉军的“右中郎将”朱携与“荆州刺史”徐缪率部赶来,与秦吉兵合一处兵力达到了1万8千人。主将朱携有与黄巾军主力交战的经验(参加了颍川之战),他知道黄巾军装备较差而且战斗意志比较薄弱,战斗力也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崩溃,所以朱携认为兵力上虽然只有黄巾军的一半左右,但是是可以主动发起进攻的。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于农历8月对黄巾军发起攻击。

战役第二阶段

汉军在准备好了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后,对据守在宛城的黄巾军发起了进攻。由于兵力上处于劣势,所以朱携并没有四面攻打,而是集中兵力攻打一面。攻城战依然十分激烈,黄巾军主将赵弘亲登城楼指挥作战,却在汉军的猛烈进攻下不幸战死。危难之际,一个叫韩忠的将领接过了指挥权,率部发起反击,将快要占领城楼的汉军击退。汉军进攻受挫,只得暂时撤退,并在城外构筑防御工事,以防黄巾军突袭。朱携命令士兵在城旁堆土山,并在小土山上窥探城防。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朱携决定派出大部分的兵力进攻宛城的西南面,以将守城的敌军主力吸引过去,自己则亲率5千精锐绕到宛城的东北面进攻,以此声东击西的策略顺利攻下了宛城的外城,韩忠见外城失守只好率领部队退守内城。韩忠此时也失去了斗志,便派出使节请求投降,汉军将领大都认为可以接受投降,可朱携却认为接受韩忠的投降会让天下的人认为只要投降了,造反就无罪,所以就拒绝了。

战役第三阶段

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汉军随即也加紧了攻城。朱携每日率军早晚强攻,此时黄巾军都聚集在内城,兵力更加集中了,并且在数量上依然保持着优势,朱携强攻数日依然不能取得任何进展,于是他再度登上了土山观察内城的形势。这时他想起孙子兵法上的一句话叫“围师必开”,才恍然大悟。近来将黄巾军逼迫的太紧,敌人都抱着必死的念头,所以必然死战,不如将包围打开个缺口,这样敌人一定会争相逃命,那时只要在缺口处布上伏兵敌人便可轻易击破。于是依计而行,果然黄巾军争相逃命,战意尽失。一战斩首万余级。余者大部被俘,主将韩忠也被俘获。

朱携下令将俘虏全部集中起来看管,并交由秦吉率部收押。自己则领军另驻它处,已休整部队,等待交接战俘。不料秦吉因为攻城的惨烈战斗而对韩忠心生怨恨,下令将韩忠斩首,剩下的黄巾军心中恐慌不安,于是秘密推举孙夏为首领,趁夜起事发起突袭又将宛城夺了回去。

朱携无奈只得率军重新攻城,一直打到农历11月,才将宛城又夺了回来。孙夏率部向北逃窜,朱携率部追击至鄂北精山(今河南南阳市北十公里处)将孙夏败兵彻底击溃,斩首万余,余者做鸟兽散。自此宛城战役以汉军完胜而告终。

5.相关人物简介

张曼成(?—184年六月)

东汉末年时期人物,南阳黄巾军的首领。

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

三月庚子日击斩南阳郡长褚贡后,占领了宛城。

六月,遭新任南阳郡长秦颉反攻斩杀。

秦颉(?-186年)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三月,荆州南阳郡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太守褚贡。 [1] 江夏都尉秦颉临危受命,继任南阳郡太守的职位,负责讨伐黄巾军。

六月,秦颉与荆州刺史徐璆联合出击,击败黄巾军,斩杀张曼成, 随后,黄巾军退守宛城,拥赵弘为渠帅。秦颉、徐璆与朱儁联合军共一万八千人包围宛城。

至十一月,朱儁联军先后斩杀赵弘、韩忠、孙夏等人,攻破宛城,平定黄巾军。

中平三年(186年)二月,江夏士兵赵慈发动叛乱,攻破六个县城,斩杀秦颉。

徐璆(qiú)(生卒年不详)字孟玉。广陵海西(今江苏灌南)人。东汉末年大臣,度辽将军徐淑之子。

徐璆少时博学,召入公府,举为高第。不久升迁为荆州刺史,当时董太守的姐姐之子张忠做南阳太守,因有权势放浪不羁,得赃数亿。徐璆临当之部,太后派中常侍把张忠嘱托给徐璆。徐璆回答道:“臣身为国,不敢听命。”太后发怒,连忙召张忠作司隶校尉,用威势相临。徐璆到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臧馀一亿,派冠军县上簿给大司农,来揭发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贪贼的,全部法办,威风大行。 [1]中平元年(184),与中郎将朱俊攻打黄巾贼在宛县,破了他们。张忠恨了徐璆,与诸阉官捏造无端之罪,徐璆便因罪被召回来。因为破贼有功,得免官回家。后来再次征召,迁汝南太守,转为东海相,所在之处风化大行。献帝迁都许昌,徐趚以廷尉征召,应到京师供职,半路上被袁术所劫,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叹息道“:龚胜,鲍宣,是何等样人?守之必死!”袁术不敢逼他。袁术死后军破,徐璆得到袁所盗的国玺,到了许昌,上交皇帝,并送交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司徒赵温对徐璆说“:君遭大难,还保存了这个吗?”徐璆说“:从前苏武困于匈奴,没有坠失七尺之节,况这方寸之印么?”后来被拜为太常,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曹操让给徐璆,璆不敢当。死于官位。

赵弘(?-184年8月)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南阳黄巾军第二任首领。

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攻杀了郡守褚贡。

六月,张曼成于宛县遭东汉政府南阳郡长秦颉反攻战死。南阳黄巾军余众拥立赵弘当元帅,再振声势,拥众十余万,攻拔宛县作为根据地。时东汉政府镇贼中郎将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等率军联合包围宛县数月,于八月月在朱俊军团攻势下被击斩。

赵弘于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回中也有出场,在张角兄弟死后和韩忠、孙仲占据宛城,与汉军对抗。当孙坚的军马到来时,出马与孙坚交锋,自己的槊却反被孙坚夺去,最后被孙坚一槊刺死。

韩忠(?-184)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南阳黄巾军领导者之一。

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的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占据宛县(今河南南阳),攻杀了郡守褚贡。

六月,张曼成于宛县遭东汉政府南阳郡长秦颉反攻战死。南阳黄巾军余众拥立赵弘为元帅,再振声势,拥众十余万,攻拔宛县作为根据地。时东汉政府镇贼中郎将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等率军联合包围宛县数月,赵弘于八月月在朱俊军团攻势下被击斩。

其后韩忠率领余部占据宛县与朱儁继续相持,被朱儁设计大败,逐北数十里,斩首万余级。韩忠率众投降,但却被积忿的秦颉杀死。

韩忠于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回中也有出场,在张角兄弟死后和赵弘、孙仲占据宛城,与汉军对抗。被朱儁困死在宛城内,因城内断粮欲向朱儁投降,但遭拒绝。最终被刘备设计,在弃城逃跑时被射死。

孙夏

东汉末年人物,继韩忠为南阳黄巾首领。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于十一月西移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之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