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十分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既有戰鼓金戈,禮崩樂壞,也有百家爭鳴,文明萌芽。

在這段時期,封建禮教尚未成形,人們對避諱制度並沒有後世那麼嚴格,因而產生了三對很特殊的國君,翻開這段歷史,很有穿越的感覺,傻傻地分不清。

1

位於周王室西北蠻夷之地的秦國,曾經出現過兩位秦惠公。一位是春秋時期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另一位是戰國時期的秦惠公(?-公元前387年),為了區別這兩位國君,史家將前者稱為“春秋秦惠公”,而後者稱為“戰國秦惠公”。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病重,由於哀公的兒子夷公早死,哀公決定將君位傳給夷公的兒子,這就是春秋秦惠公。在司馬遷的《史記 秦本紀》中,春秋秦惠公記載只有十個字:“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由此判斷,這位秦君在位十年,並沒有什麼大作為。

公元前400年,戰國秦惠公即位。他在位期間發動了兩場戰爭,對秦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前389年,戰國秦惠公調集了50萬秦軍,意圖收復被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區。秦軍在陰晉城下,與吳起率領的5萬魏武卒展開激戰,結果秦軍大敗。此戰後,引發了“諸侯卑秦”,激發了秦國變法圖強的決心,從而為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輿論氛圍。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由於秦國陰晉之戰後,失去了向東發展,與六國爭利的機遇。戰國秦惠公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西南地區。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再次發動戰爭,佔領了南鄭(今陝西漢中)。漢中自古以來,是扼守蜀地與關中的咽喉要地,進可謀城奪地,退可憑險固守,戰略地區十分重要。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從漢中的褒斜道出發,平定了蜀地,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提供了豐富的糧草物資和眾多的人力資源。可以說,戰國秦惠公奪取南鄭,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2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年僅二歲的幼子秦出子即位,史稱“秦出公”。由於出子還是個穿尿不溼的小朋友,秦國的政務由出子的母親秦小主夫人處理。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既然是秦小主夫人說了算,當然要用自已的親信。她對內重用宦官,對外扶持外戚,這樣一來,秦國國勢日衰,政局不穩。賢臣君子辭官隱居,新舊貴族矛盾凸現,普通百姓怨聲載道。

秦國發生的一切,引起了秦靈公的太子嬴師隰(讀作xí)的關注。他雖身在魏國,卻想改變秦國的現狀。魏武侯得知嬴師隰要重返秦國,提出派兵護送他回國,幫助嬴師隰成為秦君。

然而嬴師隰一方面拒絕了魏武侯的提議,他明白魏武侯打算扶持一個親魏的秦君。另一方面派出機智善辯的親信回秦國,聯繫與秦小主夫人不和的貴族,在民間散佈嬴師隰即將回國的消息,用金銀財寶結交豪傑義士,又暗中拉攏秦軍將領。經過一年的準備,公元前386年,嬴師隰帶著隨從動身返回秦國。他來到魏國邊境鄭縣(現陝西華縣),守將右主然拒絕放行。嬴師隰不得不轉道戎族的地盤迴國,在焉氏塞(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與左庶長菌改匯合,一起向秦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進發。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秦小主夫人得知嬴師隰回國的消息,急忙派遣軍隊捉拿他。豈料秦軍臨陣倒戈,轉而支持嬴師隰。公元前385年,有了貴族和軍隊撐腰,嬴師隰順利到達秦都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

秦出公和秦小主夫人被殺,兩人的屍體被扔進了深溝。秦出公死後,嬴師隰登上的秦君的寶座,他就是頗有作為的秦獻公。

其實在秦國曆史上,也有一位名叫“秦出子”的秦君。公元前704年,年僅21歲的秦憲公去世。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等三人密謀廢除了秦憲公長子秦武公,另立幼子秦出子即位。這位五歲的小朋友與其說是國君,不如說是傀儡。弗忌、威壘和三父等三人把持朝政,成為秦國的權臣。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公元前698年,弗忌、威壘和三父等人謀害了秦出子,又迎回了秦武公即位。從諡號上看,這位大哥可是個厲害角色。秦武公假借討伐彭戲氏的名義,逗留在華山腳下的華陽宮,表面沉迷遊樂,暗中培植勢力。三年後,秦武公見時機成熟,以謀害秦出子的名義,將弗忌、威壘和三父等三人伏法,並夷其三族。

兩位“秦出子”年幼懵懂,未及加冠,就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可惜可嘆。

3

就在秦國“憋內功”的時候,齊國早已“放大招”了。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憑藉齊國的漁鹽之利,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名小白,齊國的第15位君主。他在位時,知人善人,不計前嫌,尊賢禮士,任用管仲、鮑叔牙等人,全面提升了齊國的實力,擴大了齊國的國際影響力。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推行改革。在政治上,建立相應官制,削弱世卿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經濟改革,革除“井田制”弊端,根據土地好壞確實賦稅的多少,緩解了社會矛盾,同時扶持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開發礦產資源,控制貨幣流通,鼓勵漁鹽貿易。在軍隊建設方面,採取“寓兵於民”的政策,建立一支由國君掌握、具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

在外交方面,齊桓公採納了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議。對內聯合諸侯,維護周王室的威信和地位,對外討伐夷狄,實現中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尊王攘夷”的華麗包裝之下,凸現齊國的重要性以及齊桓公的領導能力,從而號令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

齊桓公有強大的經濟和軍隊做後盾,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一步步實現稱霸計劃。最終,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召開諸侯國首腦峰會,各路諸侯一致認可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然而在戰國時期也有一個齊桓公,這位齊君姓田,名午,為了與春秋期時的齊桓公有所區別,史家將這位齊君稱為“田齊桓公”。

齊國的國君明明姓姜,怎麼會姓田了呢?這得從田氏的先祖田完說起。田完原是陳國公族,因避禍來到齊國,受到了齊桓公的優待,從此在齊國站穩的腳跟。田氏後人經過286年的不懈努力,以和平演變和武裝鬥爭的方式,剷除異己,培植勢力,收買人心。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仍以“齊”為號,自立為君,史稱“田齊”。從此,齊國還是那個齊國,國君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君。

公元前384年,齊太公田和病亡,長子田剡即位。田午對齊君的寶座覬覦已久,陰謀殺死了兄長田剡及孺子喜,奪取了齊國政權,成為田齊的第三位國君。田齊桓公的行為,引起了國內政局的動盪,以及其他諸侯的反感,燕、魏、魯、衛和趙等五國共同發兵攻齊,在田齊桓公頑強抗爭下,才保住了齊國的一畝三分地。

田齊桓公在位期間,創辦了“稷下學宮”,這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齊宣王時期,先後有《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田子》、《蝸子》等學術著作相繼面世。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提供了舞臺,推動了先秦時期文化的交流。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

在《韓非子·喻老》中,記載了扁鵲和田齊桓公的故事。名醫扁鵲面見田齊桓公,發現田齊桓公有病在身,請求為其治病。田齊桓公自我感覺良好,拒絕了扁鵲的診治。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當扁鵲第四次見到田齊桓公時,發現他病情加重,積重難返。於是連夜逃往秦國。田齊桓公最終病發,一命嗚呼。

由此,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諱疾忌醫”和“病入膏肓”的成語。

經過一番梳理,總算理清了六位君主的關係。其實名號並不重要,只要切實增強國家實力,著重提高百姓福利,才是實在的。有作為才有地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俗話說:“金碑銀碑不如百姓口碑。” 這樣才會在歷史上留下實實在在的名聲。

1.《大秦帝國的起源——第九代君主秦出子,先秦最可悲的君主!》

2.《齊桓公藉助管仲之才終成一霸》——中國歷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