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40歲獲誅,詮釋了「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包含處世哲理

與人交往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千古名言:“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古人為何有如此忠告呢?原因是,君子有容人之量、坦蕩胸襟,即使得罪了君子,君子會一笑一怒而過,絕不會記在心裡。

而一旦得罪小人,情形就不同了。小人,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專指喜歡明爭暗鬥,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壞事的人。當你得罪了小人,即便是無心之失,他便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利用種種陰險的手段加害你。

三國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與隱士孫登和貴公子鍾會的交往,便是得罪君子和小人從而帶來不同後果最好的例證!

嵇康40歲獲誅,詮釋了“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包含處世哲理

嵇康是三國時魏國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音樂家,成年後娶曹操的曾孫女為妻,也算是曹氏姻親,拜中散大夫,但他無心政務瑣事,以“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為樂,與河南向秀、沛國劉伶、陳留阮籍、河內山濤、籍兄子威、琅邪王戎併為“竹林七賢”。

嵇康表面看起來曠達不羈,性情酒脫,骨子裡卻隱藏著性情剛直的一面。曹魏統治後期,司馬氏集團逐漸控制政權,嵇康對此極為不滿。他自述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意畢矣,豈可黃門而稱貞哉”,為此他不惜與投身司馬氏集團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絕交。

嵇康40歲獲誅,詮釋了“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包含處世哲理

嵇康曾生活困窘,就和向秀一起在大樹底下打鐵,“以自贍給”。穎川鍾會是個貴公子,特意去拜訪嵇康。嵇康當時正在打鐵,沒有理會他。過了很長時間,鍾會見嵇康不理他,他感到自已乾站在那兒也沒趣,就準備離去。

嵇康見他要走就問鍾會:“你聽到什麼而來的,看到什麼又要去的?”

鍾會說:“聽到了我要聽到的而來,見到了我所見到的而離開。”這次拜訪,由於嵇康沒有理會鍾會,鍾會懷恨在心。

嵇康40歲獲誅,詮釋了“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包含處世哲理

相傳嵇康曾採藥於汲郡共北山中,見到了當時很有名的隱士孫登。兩個人相約對坐了一個時辰,孫登一直沉默不語。嵇康準備離去,便問孫登:“先生真的無話可說嗎?”

孫登見他發問才說:“您才幹突出,性情直烈,難免遇禍啊。”並告訴他以後要小心。但他不為之所動。

鍾會拜見嵇康遭冷遇後,時刻找機會報復他。一次,司馬氏大將軍府曾一度打算用他,鍾會便出面阻擋。這時嵇康才理解了孫登的話,便欲隱居避禍,遂辭官遷到河東去居住。

嵇康與山濤絕交時,說了自己不願做官的七條理由。大將軍司馬昭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頓生殺害嵇康的念頭。

嵇康曾經和東平人呂昭之子呂巽及呂安關係較好。呂巽與弟媳徐氏私通,反誣他弟弟呂安不孝,並且買通官府將呂安關押起來。呂安極力爭辯,便以嵇康作證人。嵇康非常講義氣,到官府證明呂安無罪。呂安為人也很剛毅、耿直,也曾得罪過鍾會等人。鍾會這時便藉機勸司馬昭趁此機會將兩人殺了。

消息傳出後,三千太學生為他們請願,想通過這種方式挽救嵇康的生命,結果沒有成功。嵇康臨刑前,看看日影,知道臨刑的時間就要到了,遂“索琴彈之”,彈罷感嘆道:“《廣陵散》於今絕傳了!”死時年僅40歲。

嵇康臨死前寫給兒子一封信《家誡》,一再告誡兒子要注意人情世故,對待官吏要敬而遠之,不能太親密;當別人因貧困來求接濟時,也只能接濟一點,接濟多了反而不好;當別人爭論時,最好不要參加;當別人在說悄悄話時,要趕緊離開;對不瞭解的事,一定不要發言;不要強求別人喝酒,當別人勸你喝酒時,你要少喝,並且要裝得醉醺醺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