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探道”——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

“寻源探道”——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

许钦松是当代享有很高声望的山水画家。

他的艺术成就早有很多著名评论家诉及过,对于他作品的艺术风格,范迪安先生曾有如下的概括:“许钦松先生对山水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抱以坚定的理想和热忱的追求。长期以来,他把山水画当作一个与美术的时代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式的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在走向自然与表现自然、在感受生活与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沉潜往复。他的山水画展开了一方宽阔而丰富的视界,透溢出博大雄浑的美学品格,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以崭新的山水艺术格局与笔墨语言彰显出他的创造风格,为当代中国画山水画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寻源探道”——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

2018年4月22号,“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本次“吞吐大荒”山水画展,集中展出许钦松先生的近一百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写生小品。本次许钦松“吞吐大荒”深圳行,是对许钦松近些年来所有的学术和创作的成果进行完整性地展出。

本文拟就画家的两件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藏家朋友粗略地勾画出许钦松山水画世界的基本面貌。

《丰碑》是画家创作于2011年的宏篇巨制,该作品为了突显“丰碑”的独特形象,将中景大胆地处理成绵延数里的断面,危崖耸峙,铦铁磥砢。在画家的心中,高原不仅仅是造物主的恩赐,更是人格化的彰显。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更是画家内心至高的人格高标。画家用纯水墨的形式,摒弃一切色彩的浮华,用铁画银钩的用笔去皴染画家心中的图腾。近景兼用破墨法,浑厚华滋,既可以调配近景与中景的节奏变化,又更好地表现莽莽山峦的磅礴气势。画面的远景采取淡墨点厾的手法,既可以烘托出主体“绝岸颓峰之势”,又表现出远接苍穹的杳远。这样的巨幅作品,驾驭的难度极大,非胸中有大气魄,笔底有大手段而不能胜任。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山水画都是厚德的载体,是人格的升华。虽然倪云林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的遣兴幽怀,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新时代终究需要《丰碑》这样的作品来彰显大国的气象,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来向世界诠释为什么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终将到来。正是因为,在中华大地上有有无数杰出的人物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无数文明的丰碑。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许钦松笔下的物象看作是自然的山川,那些都是凝聚了画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对民族性格的礼赞,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寻源探道”——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

《云壑烟林》是画家创作于2008年的又一幅力作,该作品迥异于《丰碑》。假如《丰碑》表现的是中华民族普遍性格中坚毅的一面,那么,《云壑烟林》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虚实相生的一面。所谓“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在这件作品中,画家刻意营造了大虚大实的对比关系。大面积的林海隐没在云烟中,极缥缈又极沉实。画家没有拘泥于单个物象的简单形似,而是用多变的用笔将山涛、云海、树海融汇在一片澄明之中。欧阳修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有形之物易写,无形之物难工。在烟云变灭之中,仿佛大山都在舞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真有一种“抚琴欲令众山皆响”的大气概。在这个磅礴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遥想见杨升庵的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想见苏子瞻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到辛稼轩的词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最后,笔者还是想借用范迪安先生对许钦松穷其一生的艺术追求进行概括:“许钦松的山水画之路,传承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在山水画的主题、形态与笔墨语言上超越了传统,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为“岭南画派”的当代发展做出了有价值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许钦松的山水艺术对于从学术上研讨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富有特别的意义”。


原文:《“寻源探道” ——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杨艳丽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5月总第178刊

更多精彩内容链接:

“寻源探道”——许钦松山水画世界蠡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