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質量發展

「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指出,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經濟強省。

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政協委員緊扣省委決策部署,著力提升履職本領,切實把“高質量建言、高質量獻策、高質量參政議政”要求落到實處,為推動政協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治蜀興川大局,特別是在認真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無論是個人提案還是集體提案,無論是委員建議還是黨派意見,都如涓涓細流,共同匯入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滾滾浪潮中,全力助推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1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完善創新政策 扶持高新企業

提案名稱:《加快完善創新驅動政策 提振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

提案單位:民進四川省委

提案緣由——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調“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這無疑表明,創新是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創新,企業做不大也做不強。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民進四川省委通過調研,聽取企業意見建議,發現當前我省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如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強、政府產業發展基金有待完善、減稅降費仍有空間等。

提案建議——

1.提供精準的政府服務,對符合產業定位、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一企一策”,開展“一對一”服務。整合政策完善產業集群,重點扶持產品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項目。

2.明確產業基金投資方向,提高創新創業基金和科技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在政府產業基金中的比重。瞄準高端項目有序配置資源,推動政府產業基金與銀行、證券、擔保、交易市場、其他政府基金、民間基金深入廣泛合作。加快“雙創”平臺和孵化器等建設,建好基金與平臺的對接機制。

3.加快完善涉企收費法律法規和清單制度,抓緊出臺一攬子重點破解產業結構制約、生產要素制約、體制機制制約和發展軟環境制約政策。以提升傳統產業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科學處理高新技術企業綠色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促關係。

建好金融“蓄水池” 為轉型升級“解渴”

提案名稱:《關於加大對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金融支持的建議》

提案人:王孝謙

提案緣由——

隨著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深入推進,制約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凸顯,主要困難在於資金缺口較大。為搶抓新一輪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機遇,要積極創新金融政策,支持示範區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在全國同類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中起到樹典型、立標杆作用。

提案建議——

1.組建專門機構,鼓勵金融機構研發和提供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專門的信託和融資租賃等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對有效益、有市場、有競爭力的企業,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貸、停貸。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優質企業,協調相關金融機構疏解資金緊張等問題。

2.設立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基金,發揮槓桿作用,重點支持工業升級、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

3.支持老工業城市成熟品牌企業併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功能互補,促進企業集團化發展。

4.支持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在老工業城市設立特色板塊,加快構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5.搭建金融專題招商平臺,引進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國際知名外資金融機構在老工業城市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引導和支持新設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健全金融機構體系。

□本報記者 劉奕鋒 整理

2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消費結構 促進經濟增長

提案名稱:《關於優化消費結構促進我省經濟增長的提案》

提案單位:民建四川省委

提案緣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三次消費升級,每一次消費結構升級都從消費需求、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推動著經濟增長。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著第三次消費升級,居民對教育、旅遊、文化、住宅、醫療等多個方面需求呈現井噴式發展。數據顯示,我省城鎮居民對居住消費迅速增加,食品支出佔居民消費支出總額比重不斷下降,但教育文化娛樂及醫療保健等發展或享受性消費支出比例沒有明顯增加,說明我省的消費結構升級進展緩慢。如何優化消費結構、利用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來助力我省經濟增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提案建議——

1.改善消費供給,促進消費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加快推進教育、文化、醫療、旅遊等服務領域的改革,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

2.平衡投資與消費。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其中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實現投資消費動態平衡,使投資率和消費率迴歸到合理區間內。因此,我省要調整以房地產、基礎設施、重工業等為重點的投資結構,加大對科技、教育、醫療、旅遊等方面的投資。在調整投資結構的同時,還要注意提高投資效率,控制投資風險。

3.找準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從四川實際出發,未來在旅遊、文化、教育、健康等消費領域有望實現較大突破;發展綠色、環保消費空間巨大;信息、娛樂、通訊服務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4.改善消費環境。順應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模式變化的新趨勢,把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作為重要著力點,通過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增長。

5.消費升級應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相結合。堅持科技引領、綠色導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準則,積極為消費升級創造條件,促進收入分配合理化,降低房地產對消費的擠出效應等。

「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找準切入點 大力培育農業品牌

提案名稱:《用品牌之力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案單位:致公黨四川省委

提案緣由——

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課題宏大、事務龐雜,需要將突出重點和整體推進相結合,其中培育農業品牌是一個重要切入點和抓手。農業品牌的創建在倒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產品品質提升、細化農業產業分工、助推龍頭企業的健康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我省應以農業產品品牌創建為主抓手、切入點,重視創牌、引領創牌、推動創牌,以品牌之力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案建議——

1.政府提前介入,加強引領。首先是加強規劃引領,讓企業創牌有方向。增強企業品牌意識,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地理條件為前提、以產業基礎為依託、以地域文化為內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定中長期品牌發展規劃,對培育區域統一品牌、地域特色品牌、地理標誌品牌進行制度安排。加強風險防控,讓企業創牌有膽量。加強推廣宣介,讓企業創牌有平臺。

2.部門持續跟進,加強指導。部門要積極主動解難題,做好固本強基的工作,建立企業品牌創建定點聯繫、定期會診制度,及時解決企業在資金融通、技術創新、要素配置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好“壯苗培土”的工作,要主動到企業宣講政策,主動對下收集梳理企業需求,積極向上對接相關扶持項目,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刻給予關鍵支持。

3.企業全力以赴、創新創造。企業要練好內功,培育核心競爭力,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要豐富底蘊,增強市場衝擊力,注重產品的文化底蘊、歷史底蘊和當代精神的融合碰撞,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厚重的人文精神,增強品牌文化內核、熔鑄品牌文化靈魂。

□本報記者 李周羲 整理

3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提高林草覆蓋率 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廊道

提案名稱:《關於加快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的建議》

提案人:王力平

提案緣由——

宜賓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區域,境內河流多、密度大、水量豐富。儘管宜賓市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四川的總體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面臨諸多壓力與挑戰:人工純林較多,混交林較少,復層林少;低產低效林較多,森林生態效益較低;森林生態服務能力不足;石漠化區域廣,綠化造林任務急需加大投入;建設資金籌集壓力加大;國有林區基礎設施差,產業開發慢,經濟實力弱;山綠民不富的矛盾較為突出,解決林區、林業、林農的問題難度很大。

提案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堅持規劃引領。制定實施生態廊道治理與修復規劃,探索建立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底線、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空間治理體系,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在國家層面將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統籌佈局並切實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廊道建設。

2.突出建設重點,打造上游屏障。宜賓是萬里長江第一城,金沙江、岷江、長江匯流地帶,是長江上游乃至整個流域的重要生態基礎和屏障,是整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最為關鍵的區域,建議把宜賓作為長江生態廊道建設重點區域來突出,從源頭上重視生態、重視岸線物種資源保護。

3.治理水土流失,綠化坡地耕地。建議國家和省上向宜賓傾斜生態建設和國家儲備林以及長江大保護生態建設重大項目,加快荒山荒坡綠化,切實提高林草覆蓋率。

「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管控風險 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提案名稱:《加強國有企業投資風險控制的建議》

提案人:延華

提案緣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國有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投出資產及資金,取得被投資單位的股權、債權等投資已成為國有企業實施資本運作、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徑。

但在實際工作中,國有企業投資時有以資產規模為目標、對所投產業發展前景研判不足、疏於項目管理控制等現象,導致投資效率低下、甚至虧損或者項目根本沒有發展前景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嚴格管理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控制投資風險,正確處理投資與企業發展的關係,建立合理的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投資收益,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已經成為國有企業在發展和深化改革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提案建議——

1.制定科學的投資目標,樹立風險導向意識。在經營活動中應以控制風險為第一目標而不宜過度追求資產擴張規模,在投資實施過程中樹立風險導向意識至關重要,明確投資的戰略意圖以及經濟目標,充分研判投資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制定有效防範措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建立完善有效、可操作的內控機制和內控程序。加強企業對外投資項目內控程序的實施和監管,充分發揮外部中介機構的專業支撐和內部審計等企業內部監督部門的作用,認真檢查分析企業投資期間的經營決策行為及內控管理工作的規範性。

3.明晰權責,完善投資考評激勵體系。完善投資決策責任制,明確投資管理的責任,實現權責利的統一。

4.嚴格依法依規操作。對在項目投資過程中違法違規並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個人或單位實施問責,依法追究其經濟法律責任。

□本報記者 張詩若 整理

委員連線

堅持高標準 確保高質量

孫穎傑(省政協委員、原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把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省貫穿經濟工作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標準決定質量,有什麼樣的標準就有什麼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質量和標準息息相關,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標準支撐,重視質量就必須重視標準。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經濟強省,最根本還是要靠產業發展。而標準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的成果,是產業發展、質量提升的關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標準競爭也成為繼產品競爭、品牌競爭之後,又一種層次更深、水平更高、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式。統一標準、堅持標準、共享標準也是多樣化、精準化、高質量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首選項”,是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由“合格率”向“滿意度”躍升的必由之路。

1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正式施行。新《標準化法》擴大了標準制定範圍,明確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中,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都應當制定標準,其目的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我省部分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已經顯得滯後,變得不好用、不適用、不能用,而且多為產品質量、生產標準,涉及公共管理、生產規範、服務產業的較少。建議及時對照新《標準化法》,加快我省地方性規章、規範性文件清理、修訂以及配套文件制訂工作,儘快形成與新《標準化法》銜接配套的地方標準化法規政策體系,持續深入實施質量對標提升行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川字號”產品和品牌。

□本報記者 劉奕鋒

擦亮金字招牌

高質量發展農業

夏華祥(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四川省委專職副主委):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點任務。目前,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離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要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四川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總的政策方針的指導下,依託和優化四川特色資源,補齊農業短板、提升農產品質量,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

在頂層設計上,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規劃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注重長遠可持續發展。應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美麗四川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結合起來,在注重綠色發展的前提下,依據四川地大物博、地區差異大的特點,依託各地特色鮮明的自然稟賦,推動農業產業差異化發展,不斷提高自身農產品質量,力爭實現資源最大化。

與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聯繫日益緊密,農旅融合、“互聯網+農業”等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方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利用當前的科學技術成果,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與產業化。要積極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將相應技術與資源帶到農村,為優化農村供給創造條件、提供支撐;同時積極引導和激發農民自身動力,提高農民主體意識,幫助其自覺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以具體行動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李周羲

搶機遇抓重點

以開放促發展

張銀森(省政協委員,四川僑商會副會長,澳門華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成都西南石材城有限公司董事長):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鮮明提出必須實施全面開放合作戰略,以全局思維和國際視野,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全力推動四川由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四川的重要使命,也是四川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之舉和長遠之計,是四川統籌對內對外開放,統籌請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合作的務實之舉。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四川作為西部內陸地區,更需要全方位擴大開放。對我省而言,加快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既有機遇,更是挑戰。

當前,我們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開發開放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把西部內陸地區推向了開放的前沿。抓住、用好這些機遇,為我們深入實施省委提出的“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創造了有利條件。擴大開放合作,要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就現階段具體工作而言,不可能平均用力,而要立足實際找準工作重心和戰略重點,把南向和東向開放合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東部沿海是我國先進生產力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我省最大的內資來源地;突出南向開放就是要主動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通我省地理距離最近的出海大通道、開拓潛力最大的新興國際市場。我們要高標準、嚴要求,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讓四川始終走在西部全面開發開放的最前列。

□本報記者 張詩若

來 源丨《四川政協報》2018年07月10日第04版

圖文編排丨李 周 羲

校 檢丨楊 晨

終 審丨餘 泳 忠

「提案大看台」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