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比较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被比较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

深夜时分我收到一条留言,一位母亲向我阐述了她在育儿中堵心的遭遇。

她是家里的老二,与姐姐先后有了孩子,并且都由家里的老人帮忙照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依旧承担着足够好的妈妈的角色。

或许是因为姐姐家的孩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缘故,相对而言,老人更喜欢姐姐家的孩子,两个孩子玩在一起时,老人会情不自禁地说出一些让她心里很难受的话:

“囡囡(姐姐家的孩子)12个月就会走了,球球(她自己的孩子)16个月才会走,差得真不是一点半点……”

“囡囡懂事,不粘人,我让干啥她就干啥,你看球球,总粘着你,还总哭,这样可不行,男孩子得闯愣些……”

“囡囡都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啦,球球话还没说利索呢,得练练……”

这些话,都是老人当着孩子的面说的。她心里不是滋味。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一定懂大人的话,总是被拿来和囡囡姐姐做比,时间久了恐怕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了像瘟疫一样流行在成年人中间的两个字:比较。

2

我是被比较着长大的孩子,在我的成长中,一直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在不断扩大的我的心理阴影面积。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的发小,比我小15天,很自然地,从打娘胎里出来,我们俩就一直被比较着。

小时候先是比身高,体重,尽管他是男孩我是女孩没啥可比性,但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依旧被大人们拿来讨论一番。

后来入小学了,开始比学习成绩,比谁先加入少先队,比谁得的小红花多。

再后来面临升学,高考,我们俩被比较得更多的就是谁考上了哪所重点,谁的专业更有前景,谁读了研……

总之,在大人们的比较中,我败下阵来的次数更多些,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我妈因为我数学没他好,“哀我不幸、怒我不争”地吼:“你看看人家XXX……”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上课就坐在我的前排,我望着他的背影心想“你怎么不死掉?”

大学毕业后,我和发小失联了很多年,我以为他读博或者出国了,某一天我从另一个朋友的口中得知他现在过得并不算好,很辛苦,总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不甘。

那一瞬间,一种自豪感从我内心油然而生,我甚至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妈,XXX过得很差,这种迫不及待甚至有报复我妈曾经拿发小当范本来苛责和挖苦我的意思。

但是当我得意洋洋地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嫉妒心吞噬了的自己——是的,很丑,一副“自己过得不好也见不得别人好”的小人嘴脸。

被比较,会让人产生嫉妒。过分的嫉妒,“七宗罪”中会受到“把眼睛缝上”的惩罚。

学心理学的这些年,我一直试图与父母和解,不去探讨原声家庭的归罪,而试图去探究归因。

当我看到了这样的自己时,我立刻停下了继续洋洋自得评价的姿态。

我并不想怪我妈或者在我幼年时将我和发小进行比较的任何一个大人。

尽管这么多年我背负着无数比较和标签,我一直在将他们一一撕掉,正因如此,我从不愿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哪怕是一句无心的玩笑。

3

经常被比较,会让孩子变得善妒、敏感又自卑。

说到嫉妒,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贬义的词,其实这种情感人皆有之,但每个人的嫉妒程度有浅有深,而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孩子更善妒,甚至会深陷嫉妒中走极端。

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就会产生嫉妒情感,2-3岁时会发展得更为显著。因为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开始发展,通过外界的评价而产生。

孩子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对自己作出评价,孩子既要认识自己,还必须同时区别于他人。

孩子越小,自我评价系统尚未形成,就越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就往往会依赖于成人对他或别人的评价。

经常被比较的孩子,觉得比别人好,就会生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孩子觉得不如别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别人对我好。

更重要的是,那种优越感其实是虚假的、不堪一击的,只要换了一个更强大的比较对象,孩子就会立刻从洋洋自得变成自卑。

4

俞敏洪曾说:“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也很难在一个世俗的家庭里,发现一个高雅和清纯的孩子。”

他的这句话道出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无时不刻不被比较的环境中,难道要像契诃夫的《套中人》一样把孩子装进套子里与环境隔绝才行吗?

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首先,不去加入那个比孩子的行列,更不用因为面子去附和。

每个被比较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忙不迭地去撕掉被人不负责任贴上的标签,作为父母,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压根不要去给他贴这些标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他可能开口说话晚,但是他的动手能力超强,观察力很棒;

他可能不愿过早地脱离你的怀抱,但他充满一颗细腻之心,长大必将成为一个疼妈妈爱老婆的小暖男;

他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身高不占优势,但他体质好,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少生病。

其次,当孩子在外界被有意无意地比较时,作为妈妈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将这个闪光点无限地放大。

不管是孩子被比下去了,还是在这场无意义的比较中胜出了。

像其他隔代亲人一样,在维尼的外公眼里,维尼是个完美的小孩,他经常会说:

“我们家维尼可懂事了,比她妈小时候强多了……”

“维尼从小头发就好,又黑又顺,XX家孩子1岁的时候都没头发;”

当他在孩子面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对维尼说:XX家孩子也很棒,他是个攀爬高手。他很有爱心。宝宝很棒,XX也很棒,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

时间久了,维尼外公也意识到了自己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和比较不太妥当,我也看得出他的改变,更理解他爱孩子的心。

是的,你在这方面很好,我在另一方面也不差。

带着发现每个孩子闪光点的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任何一个孩子,而不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或者“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我们经常说孩子要有竞争意识,而真正的、良性的竞争从来不是在被比较中谁把谁比下去来寻求心理安慰。

如果你曾是那个“爱比孩子”的大人,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对每个孩子都说一句对孩子赞美,孩子会更爱你,他也会成长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