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爲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文| 標軸女司機

在國內的汽車市場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事涉及汽車投訴和召回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合資車的事,好像很少會見到跟自主品牌有關。就是在中國汽車召回網上你能看到的層出不窮大大小小召回事件,自主車的佔比也並不是很高。並且還有著逐年拉大差距的趨勢。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從目前國內普遍採用的PPH評價模式來看,基本都是以故障數作為依據。從汽車之家的乘用車新車質量報告來看,自主品牌的PPH遠高於合資品牌。而中國汽車產品質量指數報告由於採用的是第三方機構調查,不同於汽車之家採用的新車數據,大多都是3-5年的汽車質量數據,有著更強的參考價值,自主車質量的平均水平還是遠低於合資和進口車。在中國做這樣的質量報告,由於不僅需要技術支撐還要花錢,所以第三方調查的可信度是否會被公關就不得而知了。但就有限的數據採樣和專業人員的參差不齊,這樣也會讓質量報告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而單純以投訴量來論質量的結果就是,在投訴樣本股概率不足,缺乏代表性的情況下,很多自主品牌車型的質量都是非常優良,價格只有合資甚至進口車的一半不到,質量從理論上來說要更好,這樣的調查結果你信麼?

2017年全國汽車召回總量為2004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僅有140萬輛,這樣的比例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自主車的故障率真的很低。但是實際上呢?

2017年全國實現了2471.83萬輛的汽車銷量,而國家質檢總局2017年接到的全國投訴總量僅為11557例,如此低的投訴比例,在如此龐大的汽車銷量面前,樣本代表性就更顯的微乎其微了。

相比較而言,自主品牌無論是從技術水平到迭代更新速度都無法同合資品牌相提並論,更別說有些甚至連核心技術都沒有,從代工轉型而來靠著拼湊模仿就開始的賣車的主機廠。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畢竟對國內消費者的普遍觀念而言,被召回就意味著車的質量不行,是件很尷尬的事情。很多廠家也並不希望讓消費者看到自己品牌的車型有召回的信息。所以,有能力的儘可能地減少負面信息,悄悄召回,或者索性就不召回還能省去不少麻煩。

除了車企的極力掩飾外,投訴的宣傳需要也會被儘可能地壓縮。由於投訴是個相對繁瑣的過程,需要認證,填寫信息,只有出現大面積普遍性問題後廠家才會決定是否採用召回措施,對於單各車主而言,為了避免這些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原意修能修好,大部分都會選擇不投訴。不部分都是不得不投訴,沒辦法了,實在修不好了才會投訴。

新技術應用一定會伴隨著新問題的出現。沒到新的車型更替,難免會出現投訴增加的情況。比如之前長安新推出的CS35車型,由於搭載了全新的Blue Core1.6L發動機確實受到了不少關注,但由於發動機曲軸箱通風設計存在缺陷,發動機保溫能力不足,所以天冷的時候就會出現機油乳化現象。最近東本CRV大量爆發的“機油門”事件也是由於採用了1.5T地球夢發動機造成的。

面對出現問題,合資品牌有著一套合理的召回機制來解決,但是缺系統召回流程和召回意識的自主車企,就只能通過加強售後和免費維修的方式來掩蓋質量上的缺陷。就比如海馬S5大部分車型都存在的後橋質量問題導致的後輪剎車異響,雖然經銷商都清楚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廠家不說召回,就只能通過更換後橋來彌補這樣的缺陷。不過很多考慮購買自主品牌的車主對質量的心理預期其實要求也並不是很高,畢竟圖了價格的實惠,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只要妥善處理,一般也不會投訴。

召回,不光反映一家車企和一個品牌的責任性,更是對自己技術實力的自信。本身召回這件事就是有損品牌形象的,車企宣佈大面積召回需要承擔很大的風向,所以都是慎重而為。一旦召回過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不論是對資金還是形象上都會給企業造成不小的損失。

反觀國外的評測機構幾乎都做到了獨立評測。

最為知名的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每年會基於17項檢查,超過十五萬輛的車型樣本調查分析,為本土銷售的三百款車型建立質量數據庫。對美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很好地監督了產品質量,在汽車領域每年的可靠性評價甚至在全球都有相當高的關注度和參考價值。

再比如德國的AUTO BILD,對汽車質量的調查涵蓋了900萬項技術檢測調查,檢測內容包括233個車型總計890萬輛汽車的各項系統,另外還有過萬份的讀者來信結果分析,可以說調查涉及的相當全面。

誰都不希望自己買的車壞掉,對於很多選擇自主品牌的佛系車主而言,只要質量過的去就可以,開起來不出大毛病就行。可是,質量不像發動機或者變速箱這樣一個單一面,質量決定了一臺車的故障率和使用壽命。當然,這裡還存在一個對比的問題,由於國內缺乏一個這樣客觀的權威評測機構,所以導致國內消費者對中國的汽車中的車型並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就比較容易受到廣告和銷售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最後提的車會跟自己最初想看的車差了十萬八千里。

比如習慣使用老平臺套新車殼的大眾,看似推出一款全新的車型,實則用的還是十年不變的安全和性能標準,相比較價格相同卻擁有著更強性能、技術和質量的同級別車型依然賣不過大眾是為什麼?捫心自問,是看中了有高級感的“德味”還是因為更高的配置滿足了你?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汽車的質量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並不是關注的重點,因為他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空間、配飾、舒適度上,所以當他們還不清楚質量的時候,恰巧一個安全技術的賣點甚至一條防撞鋼樑就足以讓他們相信,現在車的質量沒有問題。真像早已被天花亂墜的產品廣告和足夠吸引你的優惠拋在了腦後。

直到那些還沒跑夠五千公里,甚至沒來及做過首保的車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無奈地抓住315維權這根救命稻草,恰好給那些正愁找不到黑點的汽車媒體,送上了一份訛錢菜。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中國新銳非職業車評人聯盟

各地都在搞問題車展,為啥沒有自主品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